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百科 > 正文内容

左什么右舍成语(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识)

福瑞号2022-12-02 21:56:07问答百科116
左什么右舍成语(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识)-图1

语文文言文常识

一、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庙堂:朝廷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须眉:男子 9、丝竹:音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桑榆:原比日暮,后比人的晚年

15、伛偻,黄发:老人16、提携,垂髫:小孩 17、桑麻:农事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椿庭:父亲;萱堂:母亲。21、双鱼、双鲤、尺素、函、简、笺、札、鸿雁:书信 

22、 耄耋:八十岁的老人23.期颐:一百岁 24.华盖:运气

二、常见称谓

人的称谓古人对人称字,对己称名。

古人称别人姓名有三种情况:①自称姓名或者名。②用于介绍或者是作传。③称所厌恶或者所轻视的人。

⒉古人一般称呼他人有几种:

⑴称字:幼时命名由父亲长辈命名,成年(男20,女15)取字。沈德鸿字雁冰,鲁迅字豫才。 

⑵称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年龄不限,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⑶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如范仲淹称文正,欧阳修称文忠。

⑷称籍贯:以人的出身地命名,如孟浩然称孟襄阳,柳宗元又称柳河东。

⑸称官名:以人的官名来命名,如杜甫称杜工部。

⑹称官地:以人做官的地方来命名。如岑参:岑嘉州 柳宗元称柳柳州

姓氏:春秋以前,姓与氏是分开的秦以后,姓和氏逐渐不分,汉代通称为姓。贵族男子称氏,妇人称姓。姓是为了区别婚姻,氏是为了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随着分封制瓦解,姓氏逐渐合二为一。秦汉时期,姓和氏已经成了一回事。

⒋名是人们相互区别的符号,古代婴儿出生后几个月由父命名(不是父母共同命名)。

⒌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以后才起的。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因此又叫“表字”,所以,名和字是有关联的。

⒍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叫别号,五柳先生,青莲居士,六一居士,帝王将相死后还有谥号。

古代帝王对贵族功臣的封赐爵号(位):公、侯、伯、子、男(五等)

⒏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

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专门指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只有成就突出的帝王才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唐以前对过世的皇帝一般称谥号而不是庙号。唐以后因谥号文字不断增多而改成庙号。

谥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明清时期谥号由礼部负责。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谥法有固定用字,经天纬地曰文,克定祸乱曰武,照临四方曰明,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早孤短折曰哀,年中早夭曰悼等,这是恶谥;还有表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4)年号: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十四个年号。武则天是使用年号最多的皇帝,总共用了十八个年号。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年号在中华民国建立时被正式废止。改用民国纪年。因此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年号是“宣统”。

9寝庙:古代宗庙的正殿曰庙,后殿曰寝,合称寝庙。宗庙是古代帝王、诸侯或士大夫为维护宗法制度而设立的用于祭祀其祖先的礼制性建筑。

10.薨:古代称候王死叫薨,唐代及以后二品以上官员去世都称薨。古代对人死的称呼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天子死曰崩,(驾)崩、山陵崩大行:皇帝刚死也可解释为“普遍推行”遗弓:皇帝死

11.既可指古代皇帝对人宠爱,也可以指帝王的亲临垂顾,也可泛指皇族亲临。

12.朕是我的意思,早先没有特殊的含义,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市井小民,都可以自称朕。从秦始皇开始,朕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13.孺人是妇人的称呼,《礼记》: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14.神器:帝位、国家践祚(阼):皇帝即位受禅:新王朝的皇帝接受禅让的帝位逊位:让位

15.顾命:皇帝临终遗命

16.报:答复、回信 皇帝对臣子所奏之事的答复不报:没有答复报罢:吏民所奏之事不予采纳科举落第报可:吏民所奏之事予以采纳科举得中

17. 阙:代指宫殿或朝廷诣阙、赴阙:到朝廷、到京城

18.禁:皇帝居住的地方19.敕: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与皇帝有关的:上、帝、用事、朕、孤、寡人、御、召、(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践祚。

登上皇位的:祚、践祚、登基、登大宝,履至尊。表皇帝的命令:敕,诰,谕,旨,制。祚:福;帝王。

20.檄:(古代用来征召、声讨的文书)

21.抗礼:以平等礼节相待

22.缞絰cuī dié:丧服(大功服、小功服)23.哀毁:居丧期间,因伤痛过度而伤害身体

24.先:已故的,多用于尊长25.寝疾:卧病在床26.大渐:病危.

三、常识积累

1、百姓的称谓:白丁、闾左、布衣、黎民、黎元、黎庶、庶民、苍生、氓,黔首,生民、草民。

2、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之交: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忘年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

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莫逆之交:非常要好的朋友。

4.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5.“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1)察举制、征辟制。汉代,选官制度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所谓察举,就是由地方长官(多为郡守、国相)在他们各自管辖的地区内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中央政府。征辟,主要包括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征辟一般对被辟除者的资历不限制,只看才学,是当时一种比较自由的仕宦途径。

(2)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朝廷选择贤能、有见识的官员任命为所在州郡的“中正”官。州设大中正,郡设小中正。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品”就是等第,分为九等,主要依据士人的家世资历和德才来评定。

(3)科举制。以明清为例,当时的考试分为四级: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

童生试,又叫小考,考中者俗称秀才,通称生员。童生试包括三个阶段:县试、府试、院试院试合格者算是通过了童生考试,可以进入府、州、县学去学习,才有资格参加之后的科举考试。

乡试是科举正式考试的第一级,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中者俗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中举后可以参加会试。

会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统称“进士及第”,其中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状元、榜眼、探花,就像一个鼎的三只足,所以又称三鼎甲;状元居三鼎甲之首,因而又被称为鼎元。二甲若干名,统名“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统名“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的第一名皆称为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6.礼仪制度,《周礼》把礼仪分为五类,“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这五礼作为我国古代礼仪制度的主要内容历代相袭,许多内容延续至今。

⑴吉礼,是指有关祭祀的典礼,主要是祭宗庙、祭社稷、祭天地等。

①宗庙,古人又称祖庙、太庙,是供奉祖先的场所。皇家宗庙一般建在王宫前面,明、清两朝的宗庙就建在紫禁城外,今天天安门东侧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即那时的太庙。臣下官属的宗庙建在居所附近,又称家庙或祠堂。 ②社稷,是指土神和谷神。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古代礼制规定,“左宗庙,右社稷”,即社稷坛建在王宫前的右侧,与太庙对称。明、清两朝祭祀社稷的场所就是今天天安门右侧的中山公园,园内的方形大坛——五色土坛即当时的社稷坛。

③祭祀天地,在古代十分隆重,这种祭祀的仪式又称为“封禅”,祭天为“封”,祭地为“禅”,其实是两次祭祀活动的合称,不过经常一起进行。“封禅”仪式一般由帝王亲自在泰山上进行,非帝王是不允许有这种权力的。“封”在泰山顶举行,“禅”则在泰山脚下举行,但“封”重于“禅”。据史料记载,举行过“封禅”泰山的帝王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南宋以后,“封禅”不再单独进行,而与在郊外举行的祭祀天地的“郊祀”合并,“封”与“禅”也一并进行。到了明代,分别建成了天、地、日、月四坛,明、清两代帝王分别在各坛祭祀天、地、日、月。

⑵ 凶礼,是指有关丧葬哀悼的典礼,带有生者对死者的顾恋悲哀之情。凶礼大致可分为复、殓、殡、葬、服丧五个阶段。人死后,首先要为他招魂,称为”,给死者沐浴后,便进行“”的仪式,又称入殓,先进行小殓,即给死者穿哀衣;大殓是指将尸体放入棺材。入殓之后,便是“”,即停棺待葬。殡结束后,便要举行“葬礼”,即将棺材埋入地下,所以又称入葬、下葬、埋葬。送葬之后,还要为死者服丧,即在一定时期内带孝,表示对死者的怀念。带孝的习俗现在还能看到,只是很少了。

⑶军礼,指有关军事活动的典礼,包括校阅、用兵、田猎等活动时的礼仪。

①军旗是军礼的重要内容,军旗在古代战争中还起着发布号令的作用,它往往成为军队的核心,代表着军队。除军旗外,鼓、金(金属制打击乐器,后多指锣)也作为军礼的组成部分,指挥行军作战。各种军礼几乎都离不开鼓、金。

②“四时畋tián猎”也是军礼的一项重要内容,也称田猎、狩猎、围猎,即打猎。自周朝开始,凡国内不发生战争、动乱、王位继立及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大事,帝王每年都要在四季进行畋猎活动,届时也将动用军队参加,因此畋猎实际也起着训练和检阅军队的作用,列入军礼范畴。“四时畋猎”即春搜、夏苗、秋狝、冬狩。这种结合打猎活动而进行的军事训练,可使军队常备不懈,因而为历代所沿袭。

③军队平时训练的典礼称为“行军田役”,在鼓、金敲击出的节奏下,兵士进行此基本功的训练,诸如前进、后退、疏散、集中等。平时训练一般不在郊野,而是在专门的练兵场——校场上进行。

⑷ 宾礼,是指诸侯朝见天子,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交往时的礼节,包括朝、聘、盟、会、遇、觐、问、视、誓、同、锡命等一系列的礼仪制度。

①朝,是诸侯按规定的时间拜见天子的礼节

②聘礼,是古代国与国之间遣使访问的礼节。

③盟,是指诸侯之间以语言为信约,即用口述的方式,提出某种作为自己或大家共同遵守的原则,即“信约为誓”。

④锡命,又作赐命,赐,是古代上对下的给予,赐命则专指帝王赐予臣僚爵位、服饰、车仗等的赏命。

⑤会、同,通常合在一起,即为“会同”,泛指古代诸侯朝见天子,也指诸侯会合。

⑥遇,指诸侯或官吏不在规定的时间、地点突然相遇的礼节,通常较简单。

嘉礼,是古代礼仪制度中,内容最为庞杂的一种礼仪,涉及到日常生活、王位承袭、宴请宾朋等多方面的内容,以婚礼、冠礼、射礼、飨礼、宴礼、贺庆礼最为重要。

①婚礼,即男女结合为夫妻时的礼仪。

②冠礼,是古代男子年满20岁时所行的一种典礼,即加冠以示成年(女子15岁时亦行笄礼,以示成年)。

③飨礼,是设酒食款待宾客的一种礼仪。

④宴礼,宴,古代也作燕,宴礼是古代君臣宴饮之礼。飨xiǎng与宴虽在内容上有所不同,但都同属宴饮之礼,所以后代对两种礼仪也就没有那么严格的区分了,经常全称飨宴。

⑤养老礼,是对国内年老而又德高望重者按时赠以酒食时所行的一种礼节。

⑥射礼,是古代贵族男子进行射箭时的礼仪,古人在进行一些重大的活动时,常以射箭作为活动中的一项内容,以此体现习武、尚武的风尚。

7.二十四史之首为《史记》。《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8.三坟五典/坟典:是我国最早的古籍。《左传·昭公十二年》中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为何以“坟”、“典”、“索”、“丘”为典籍正名?“坟”有大的意思,“典”有常的意思,“索”有求的意思,“丘”有聚的意思。孔子作《尚书·序》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Zhuān Xū、高辛(帝喾)、唐(尧)、虞(舜)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诰gào奥义,其归一揆,是故历代宝之,以为大训。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迄今为止,四部典籍皆已散佚。”至于《八索》与《九丘》历来说法不一,一指“八卦”与“九州之志”,又一指《河图》、《洛书》。

9.典训:典章制度

10.古人见面礼是拜礼和揖礼。拜礼以叩头跪拜为主,揖礼以拱手示意为主,在尊者面前小步快走叫“趋”。

11.束修(脩):十条干肉,代指礼物教师的酬金借指入学

12.阡陌:阡,南北向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

13.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称为江,把注入内湖内海的河流成为河

14.雅歌投壶,是古代秦汉以后贵族内部的吟诗与游戏活动,雅歌谓歌《雅诗》,投壶就是将箭矢投入到装有小豆的小口壶中,能够投中者即获胜。后常用以指武将之儒雅行为。

15.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古书上有“东家”、“西宾”的说法,即是就室内而言。

16.故事:先例。除此之外,在古文中一般也有“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以及“掌故,典故”等意思。

17.奉钱有两个意思,其一是资助之钱。其二是薪俸

18.孝悌:孝,指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悌,指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

19.鱼网:罟 鸟网:罗20.用事:掌权,主管。

21.茅店/逆旅:旅馆。22.祖道:在路上设宴为人饯行。祖,祭祀路神。

23.家人:平民,老百姓。不同于“家里人”和“佣人、仆人”。

24.起家:起于家,就是从家里被征召为官。25.作色:发怒。

26.从子:侄子。从,堂房亲属;又如“从兄、从弟、从父”等。

27.少牢:祭祀时杀羊和猪,规模较小。太牢:祭祀时杀猪,牛,羊,规模较大。

28鹿鸣宴:唐代乡试后,州县长官宴请考中举子的宴会。因宴会时歌《诗经·小雅·鹿鸣》之章,故名。明清时,于乡试放榜次日,宴请主考以下各官及考中的举人,叫鹿鸣宴。

29.漏尽钟鸣:古代用滴漏来计时刻,又在天明时打钟报晓。

30.雅言:正确的言论;高雅(高妙)的言论“察纳雅言”雅望:美好的名声;庄重的仪容

31.所怙:指所依靠的父亲(其实也包括母亲)。语出《诗经》:“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失怙,指死了父亲;失恃,指失去母亲。

32.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33.豪右:豪族大户。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34.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35.假吏:临时充任的官吏。

36.蛮夷:古代用以指边远民族。四夷:为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之泛称也。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37.相坐:相连坐(治罪)。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叫“连坐”或“相坐”。

38.株连: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株,本指露出地面的树根,根与根之间牵连甚多。

39.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常见的古体诗的体裁还有歌、吟、引、曲等。

40.府:古代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藏兵器的地方叫库。后来成了同义词。

四、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3.课:考核、督促、征收赋税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 “按诛五人”查办,审理,审查,考察,巡视,巡行核实,查明。

表审查、审核、追查、查访:按、案、廉、稽、查。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13.折:指斥,指责,驳斥。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15.党:偏袒,伙同,包庇。党同伐异

16.矫:假托,假传。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表驻扎:屯、军、次、壁、栖。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沐、休沐、出沐、归沐、休暇:官吏例行休假

25.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

26.视事:在任,在职;办公。下车:官吏初到任。27.听事:办公的地方。28.部曲:私家军队。

29.列土:封爵赐邑。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用白茅裹着社坛上的泥土授予被封者,象征土地和权力,称为“列土分茅”。

30.宿直:夜间值班

31.狱: 案件案情。“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监狱监管案件。

断狱:判决案子听断:判决,判断

32.对策:汉代试士,将问题写在简策上,应试者因其所问而作答,称为对策

33.经理:常理治理处理、料理

34.辟易:因受惊吓而后退35.存:问候 “而公子亲数存之”

36.:归顺,归附。表投降的:款诚,送款,款附

37.逆:抗击 “将兵与备并力逆操”叛乱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违背 “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迎着。未及劳问,曰:“子国有颜子,宁识之乎?”

38.论难:辩论39.悬车:停车指辞官居家黄昏前的一段时间

40.略地:巡视边境侵占敌人土地

41.矜:自夸 “不矜名节”怜悯 “愿陛下矜悯愚诚”庄重

42.执:捉拿、抓住。“或执杀之”坚持。“忠臣执义,无有二心”

43.论:判罪、定罪44.收:拘押、关押、逮捕

45.构、构陷:设计陷害构会:结合串通 设计陷害

46.讦:揭发别人的隐私或过失告讦:告发他人的隐私

47.婴:环绕 “而刘素婴疾病”

五、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的

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宰主持某一地方政务的长官。如邑宰、县宰、社宰

(2)×掾:某部门的下属官吏。(3)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7)太尉:军事首脑。(8)校尉:汉代军事长官。(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中官。(10)侍郎侍中:宫廷侍卫。(11)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12)员外部:尚书下属宦官。(13)太史:记史,管文收。(14)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15)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16)左右拾遗:唐代谏官。(17)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县:县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20)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是监督机关。

(21)主簿:秘书。(22)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吏部为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掌任免,考选,升降,调动等。类似现在的组织部、纪委等部门。隋唐五代被列为六部之首,吏部尚书还被称为天官。

户部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类似现在的民政部、财政部、国土局等部门。

礼部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类似现在的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等部门。

兵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其长官为兵部尚书。兵部又称夏官、武部,兵部尚书又称夏卿。类似今天的解放军总政治部或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

刑部:又称秋官、宪部。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是清代最高司法机关。与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类似现在的司法部和公检法部门。

工部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职掌土木兴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寝供亿之典。凡全国之土木、水利工程,机器制造工程(包括军器、军火、军用器物等),矿冶、纺织等官办工业无不综理,并主管一部分金融货币和统一度量衡。类似现在的工信部、水利部、城乡建设部。

2.表官职变化的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拜:授予官职。 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官吏初到任:走马上任,下车,伊始。

②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绌、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蠲:[juān]1. 除去,免除:~除。~免。2. 显示,昭明:“惠公~其大德”。3. 古同“涓”,清洁。4. 古代称一种多足虫。

除此之外还有:去,废

③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

②降职并外放。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新唐书·柳宗元传》

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俞《进学解》)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后汉书·明帝纪》)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右迁:升职。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装延龄传》)

⑤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转、徙:调动官职。《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⑥表兼任、暂任、代理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代理、暂任。 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假:临时的,代理的。如: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史记·项羽本记》)

摄:暂代官职。如:俄检校侍中,摄史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

守:代理官职。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

⑦表辞官

悬车:辞官居家。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上山,悬车告老。

解官/解印绶shòu:辞去官职。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告老/请老/请辞/请归: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如:祁溪请老,晋侯问嗣焉。

乞身/乞休/乞遇/乞归: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

/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如: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

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即日父子供移病,满三月赐告。(《汉书·疏广传》)

致仕:一般指官员到了70岁交还官职,辞职回家,即退休。如:以刑部尚书致辞仕。(《新唐书·白居易传》)

⑧表守丧期满,脱下丧服的:服除,除服,服阙,释(放下)服,释阙。

释褐:脱掉平民的衣服去做官。古代官员分九品十八级。

“夺哀”犹“夺服”,也叫“夺情”,指古代官员丧服未满而被朝廷强令出仕。

六、汇总积累

1.表赞扬的:与、嘉、多、美、誉、许、叹、称、高、贵 嘉:赞美。“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翻译为赞扬,欣赏。 与:赞许。

2.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轻视、看不起”有:慢、少,小,薄、易、轻、鄙、陋

4.表辅佐,帮助:丞,相,佐,赞,弼

5.与科考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6.与学校有关的:庠(周)、序(商)、太学、博士、太傅。

7.表人物个性的:耿、耿介、埂、鲠、骨鲠、鲠切、(仁)厚、(仁)矜、刚毅、周密、宽厚、正直、聪、慧、敏、木讷、佞、诈、阿谀、谄谗、谲、狷介。谠dǎng言:正直的言论。谠:正直。

耿:光明。 埂:正直。鲠:直爽,正直。佞:能说会道,引为巧言谄媚。 谲:欺诈,玩弄手段。

狷介:孤僻高傲,洁身自好。 狷介之士:指孤僻高傲,不肯同流合污之人。狷介之人,砭清激浊。

8.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无行:无善行(无德行),行为不正

9.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10.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蛮:南蛮,古代统治阶级对南部民族带污蔑性的称呼。夷:东部少数民族。戎:西部少数民族。狄:北部少数民族。南蛮北狄、东夷西戎。

11.表人物地位的:贵、显、卑、官绅、豪。12.表主管的:知、主、典、司、秉、部、掌,宰当、制、牧

13.与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

14.与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dí、粜tiào、廪、禀、府、荒、歉:欠收芜秽。稔:庄稼成熟。 种庄稼:稼,收庄稼:穑 刈:割;镰刀一类的农具。

廪:米仓。官府供给粮食。 禀:给于各物。荒:荒年,收成不好。

15.表灾荒,荒年的:侵,发侵,凶,凶岁,饥,馑,恶,恶岁。

表粮食丰收的:丰、登,赡、饶、给、足、佚、穰ráng

赡:富足,充足;供给。给:足,丰足。表粮仓的:仓廪,瘦,囤,囷 qūn。

16.表食物的:馔、肴、膳、羞(馐)、糗qiǔ,基本意思是干粮,炒熟的米或面等)、蔬、果、脂膏。

17.表饥饿的:饥、饿、馁、馑。馁:饥饿,五谷没有收成。

馑:蔬菜和野菜吃不上。连用时饥和馑无区别。

18.表俸禄的:俸、禄、秩、饷。 秩:官吏的俸禄。除此之外,秩还可以指官阶,次序等

19.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绸、罗、缎、绮、纱、绦、缟、缣、缯、蚕、桑。

20.表穿戴的:纨绔、布衣、履、绶、冠、冕、巾、弱冠、免冠、带。

21.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宇:屋檐。 庑:高堂周围的郭房,厨房;房屋。

22.表桌床的:案、几、床、榻。23.表违背的:牾wǔ、忤、逆、倍(背)。忤:违反,抵触。 牾:逆。

24.表揭发的:劾、讦jié、揭、擿tì劾:揭发罪状。讦:攻击或揭发别人的短处。

25.表害怕的:畏、惧、惮、慑、骇、患。

26.表嫉恨怀恨的:厌、恶、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忿恚、怨怼(毒)、怨恚

衔:藏在心中,特指怀恨。 诅:诅咒。

27.表暗中、偷偷地的:阴、间、密、窃、潜、伏、私、微、暗。

28.表诬陷的:中、诬谮、谗、诋、毁、诼。谮:说坏话诬陷别人。

29.表朝见的:朝、觐。朝:诸侯春天朝见天子,后来都泛指朝见帝王。觐:原指诸侯秋天朝见天子。

30.与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畿:京城所管辖的地方。

31.表雕刻的:锲、镂,镌,勒

32.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

告:告诫,嘱咐;皇帝的命令或诏书。谕:告诉,使人知道;知道,了解,明白。

折:驳斥,使对方屈服。诉:告状;诽谤。

33.表劝说的:劝、说、规、讽、讥、谤、谏。

34.表责备的:督,谯(qiáo),罪,望,过、责、咎、诘、让、谴、尤、诟、(斥责,指责)、刺(指责)、辟(驳斥)诛(谴责,责问)、讥、谤、诮(也可指讥笑、责备)。尤:罪过,过错诘:责备,追问。

35.表宽容的:宽、容、贷、恕

36.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

37.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骂、责、戾、诟、谩

戾:①凶暴,猛烈②违背,违反或乖张,不讲情理。诟:①耻辱②骂忿:愤怒,怨恨。 恚:恨、怒。

38.表刑罚的:髡、笞、磔、刖、族、杖、流、赭衣、械,杖,徙,墨,剕,宫,辟/大辟(死刑)

族:灭族。赭衣:赭,红褐色。“衣赭衣,关三木”是古代犯人穿的衣服。

械:桎梏,脚镣和手铐。 剕:古代把脚砍掉的酷刑。

墨:又称黥刑、黥面,是在犯人的脸上或额头上刺字或图案,再染上墨,作为受刑人的标志

39.表监狱的:囹圄、狱。40.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

41.表告别的:辞、别、谢42.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

43.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往、经之、适、赴

44.与马匹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

逸:马脱了缰绳,放纵。

45.表行动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逋。

遁:逃,“遁”与“逃”均是逃离某个地方,但“遁”比“逃”更隐蔽,多指悄悄地遛走,不知去向。

逋:①逃亡,逃跑。②拖延,迟延。

46.表死亡的:没(殁)、终、圆寂。丧母为“哀”,丧父为“孤”。

古代表丧母的:失恃,丁母忧,丁内忧,内忧,丁内艰,内艰等。

47.表酒杯的:觥,觞shāng,爵,匏páo,樽

48.表类,辈的:属,类,辈,侪chái,伦,流,等,曹,徒,族,俦chóu。俦、侪指同辈。

49.表量器的:斗,钟,斛。

50.表猪的:豕,彘,豚。

51.香草,美人:指国君;理想等。

52.表旗帜的:旌,旗,幡,麾,旄máo

53.表送别的:柳岸,南浦,折柳,阳关,长亭,劳歌。

54.表大约的:许,可,所

55.表多次,屡次的:数,屡,亟

56.表示“多”、“多次”、“不确指、虚指”的字:

⑴数:范曾数目项王。⑵三:再三强调。 ⑶九:九战。 ⑷十二:军书十二卷。 —多。 ⑸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左右。⑹强:赏赐百千强。—有余。

57.表养育的:鞠,字鞫:审判。

58.表全都的:咸,举,具,皆,毕,悉全、率。

59.表出嫁的:适,字,归

60.表如果的:而,今,自,诚,向,苟,便,令,其,即,必,脱

61.表台阶的:阶,砌,陛,除

62.表希望的:庶,唯,幸,冀,愿庶:众多、百姓,与敌相对。

63.表等到,到了的:迨,逮,及,洎

64.表税收、赋税的:科,课,输,赋

65.……的样子的:若,焉,如,貌,然,乎

66.表这,这样:若,是,尔,乃,然,斯,之(均之二策,之二虫又何知)。

67.表逮捕的:逮,录,收,系,执,缧绁(léi xiè),羁縻,囹,圄,絷zhí 圉yǔ(养马的地方:~人。边陲:“亦聊以固吾~也”。防御:“其来不可~”。同“圄”。古代乐器名。)

68.表隐居:三径,五柳,采薇,东山高卧(谢安),东篱

69.表病好了的:愈,间,痊,瘥chài chōu

70.表船桨的:楫,橹,棹zhào,榜

三、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

1.敢、肯、忍:不加疑问词,本身即可单独表反问。

2.脱:①副词,表推测,也许、或许;“事既未然,脱可免祸”。②连词,表假设,倘若、如果。

3.第:①只,只是,只要;②科举考试或官员考核的等级,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级。(单独的“最”也可表示等级)

4.独:若在疑问句中,表反问,难道、怎么。同样用法的还有“宁”“顾”。

5.他:别的,其他的,另外的。“又顾而之他”“王顾左右而言他”(《齐人有一妻一妾》)。

6.为:⑴wèi:替、为了 ⑵wéi:是、出、成为。张良曰:“谁为(wèi,替)大王为(wéi,出)此计者?”

7.亡:⑴死亡、灭亡 ⑵逃跑⑶通“无”,没有 ⑷丢失。

8.故:⑴旧的 ⑵旧交、老朋友 ⑶原因 ⑷特意 ⑸交情⑹所以,因此。

9. 固:⑴城池——坚固 ⑵地势——险要 ⑶人——固执、顽固、坚持 ⑷本来 ⑸当然 ⑹巩固。

10.所以:⑴……的原因 ⑵用来……。

11.德:⑴恩德 ⑵道德、德行 ⑶感激。

12. 因:⑴原因 ⑵于是 ⑶因此 ⑷趁机 ⑸趁、乘。

13. 啖:⑴吃 ⑵诱惑

四、值得了解的复音词

1.翦翦:心胸狭隘2.克日:严格限定日期3.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⒋翕然安定的样子或一致的样子

⒌庶几:差不多 或许。“吾王庶几无疾病乎,何以能田猎也?”希望,但愿。

⒍假道:借道陵夷:衰落⒏非独:不仅仅,不只是⒐而已:罢了

⒑而后:才,方才⒒而况:何况⒓所谓:所说的⒔所在:到处;所在之处,处所

⒕且夫:况且、再说⒖且如:就像⒗若夫:要说那、像那、至于⒘以是、是以、是故:因此

18.蚩妄:愚昧无知19.使气:意气用事

五、相对稳定的通假字

1.乡,通“向”:“侯生果北乡自刭”(《史记·魏公子列传》)。

2.详,通“佯”:“行十余里,广详死”(《史记·李将军列传》)。

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4.倍,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

5.禽,通“擒”:“禽灭六王”(《史记·秦始皇本纪》)。

6.畔,通“叛”:“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史记·淮阴侯列传》)。

7.趣,①通“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史记·孙膑列传》)。

②通“促”:“趣赵兵亟入关”(《史记·陈涉世家》)。

8.内,通“纳”:接纳,让……近来;藏。“无内诸侯军”(《史记·高祖本纪》)。

9.郤,通“隙”:隔阂,矛盾。“令将军与臣有郤”(《史记·项羽本纪》)。

10.责,通“债”:“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史记·高祖本纪》)。

11.交通:指交错相通。

、表示时间的词

⒈纪年纪时,古人纪年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十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十二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帝王纪年,是按照帝王继位的年次或年号来纪年。如“庆历四年春”。古人为弥补天干纪年的不足,往往并用帝王纪年和干支纪年,如“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⒉纪月,古人除了用序数,还加了一些特殊的称谓,如“孟”“仲”“季”“朔”“望”“晦”。

⒊古代纪时,古人把一昼夜分割八时段,十时段,十二时段,十五时段,十六时段等,如“平朔黄昏”,都表明时间,南北朝以后,运用天干地支纪时及五更报夜为主要方法,“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⒋.表瞬间:俄、俄而、俄顷;顷、顷之、顷刻、有顷;旋、寻、无何。

⒌表过去:既、既而,先、先是、先时,初,时、当是时,曩、尝,昔、向。

⒍表一段时间:比、迨、逮、及、洎、居(后带时间,则译作“过了…”,不译作“居住”,如“居无何,居三月”)

⒎比、比来:近来、最近“比得软脚病”: 等到: “比至南郡,而琮已降”比年:连年;近年

⒏诘:第二天诘晨、诘旦、诘朝:第二天早上

⒐迟旦、迟明:黎明迟日:日子久(或:春日)

⒑遽:迅速、立刻;突然

⒒先是:先前、在这之前⒓竟日:整天、终日

⒔无何、无日、旋:很快、随即

八、固定结构

⒈宁……乎:难道……吗?

⒉奈何、若何、如何:怎么办 怎么,为什么:“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⒊奈……何、如……何:对(拿)……怎么办(样) :“虞兮虞兮奈若何”、“如太行、王屋何?”

⒋何以:拿什么、凭什么、因为什么

⒌何(以)……为:(还)……干什么、为什么(还)要……

⒍何其:多么

⒎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

⒏且……且……:一边……一边。“且斗且行”

⒐……之谓也:说的就是……“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⒑无乃……乎:恐怕……吧;难道不……吗?如: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⒒孰与、与……孰:与……相比,哪一个(谁)更……

⒓孰若:与其……哪如……

⒔得无……乎(耶):该不会……吧,莫非…吗?如: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⒕何……之有:有什么……(的)呢?

⒖不亦…乎:不是……吗?

⒗其…乎:难道……吗

⒘有…者:有(个)……的人。“邑有成名者”

⒙有以:“有什么办法来……”或“有用来……的办法”

⒚无以:“没有什么办法来…”或“没有用来……的办法”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福瑞号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furui.com.cn/8795.html

“左什么右舍成语(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识)” 的相关文章

光猫怎么设置WiFi(光纤猫接无线路由器设置)

光猫怎么设置WiFi(光纤猫接无线路由器设置)

光Modem(光猫)也称为单端口光端机,是针对特殊用户环境而研发的一种三件一套的光纤传输设备。该设备采用大规模集成芯片,电路简单,功耗低,可靠性高,具有完整的告警状态指示和完善的网管功能。今天小编将为大家介绍光纤猫接无线路由器设置,请看下面详细内容。   光钎猫通常有四个输出接口,且其中有一个是i...

什么叫移情别恋(弗洛伊德很现实的名言)

什么叫移情别恋(弗洛伊德很现实的名言)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一些移情的人,何为移情呢?就是喜欢改变自己的情趣,转移自己的情感。人的一生,也总会遇到一些移情别恋的人,何为移情别恋呢?就是喜欢把对某人的态度或情绪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或把自己的主观情感移到客观对象上,说白了就是爱上了别人。 不光是自己能遇到,有时候自己何尝又不是这种人?人的这一生...

姓毛的有什么名人(六上《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姓毛的有什么名人(六上《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曾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对待生和死,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有的人活着是为了更好的享受,甚至不择手段危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有的人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甚至危难面前挺身而出牺牲自己。鲁迅就属于后者,在他逝世13周年纪念日上,我们的大诗人臧克家瞻仰了鲁...

slay是什么意思(长安欧尚X5)

slay是什么意思(长安欧尚X5)

现在潮人们都爱说slay全场,slay是什么意思呢?slay这个网络热词,意指秒杀。零零后已经21岁了,作为有朝气的年轻一代,生活方式也追求个性,好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车作为代步工具,也需要彰显我们的个性,长安欧尚X5正好满足你们的需求。 长安欧尚X5的前脸造型非常夸张,光瀑飞流造型的不规则六边形...

台式电脑怎么连接蓝牙音响设备(台式电脑怎么连接蓝牙音箱)

台式电脑怎么连接蓝牙音响设备(台式电脑怎么连接蓝牙音箱)

台式电脑是否可以使用蓝牙音箱具体要看电脑硬件模块支不支持,下面我们来看看台式电脑怎么连接牙音箱?没声音是什么原因? 欢迎关注“宜佳生活管家”,获取更多家电维修资讯! 一、台式电脑怎么连接蓝牙音箱? 1、如果台式电脑有蓝牙模块,可以在开启蓝牙功能后在蓝牙搜索列表中找到蓝牙音箱名称,点击连接配对后就可...

拼多多如何取消订单(聚创卓跃电商:拼多多怎么退款取消订单)

拼多多如何取消订单(聚创卓跃电商:拼多多怎么退款取消订单)

拼多多不同于其他平台的一点就是他的购物模式是不一样的,大多数小伙伴在拼多多都会拼团购物,因为拼团的价格会更加的实惠一些,那么拼多多怎么退款取消订单呢?下面聚创卓跃电商小编就讲一下。 1、进入到拼多多商城app中,点击个人中心进入,点击我的订单; 2、点击全部订单,进入到自己想要退单的订单,直接进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