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子是几年(10天干)

1911,辛亥革命爆发,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被推翻,中国结束了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华民国成立。百废待兴,国民政府于次年宣布公历与农历并行,即日常活动以公历进行,以便与国际接轨;节日、农时以农历进行,以便生产与传承。而农历当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干支纪年,则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人们知道,公历是以数字纪年,十分方便且简单明了。比如1911年辛亥革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等等,逻辑、顺序十分明显,慎终追远,再好不过。而反观农历,则没有清晰的脉络可循。中国古代一直使用帝王年号和干支纪年法并存来纪年,比如贞观十年、洪武元年、宣统三年;又比如壬辰倭乱、甲午战争、辛亥革命等等。两相对比,显然传统农历要比公历麻烦、曲折很多,理解起来十分没有效率。所以使用公历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对传统农历造成了冲击,但在更大的视角,则同农历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

对于干支纪年,我们都知道是古代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照一定的顺序搭配、组合来表示年份的方法,我们常说的“一甲子”就是六十年,意味着一个干支循环的结束,也意味着另一个干支循环的开始。那为什么“一甲子”不是120年而是60年?10乘以12不是120吗?似乎人们口口相传的“一甲子=60年”已成为了一个烙印深深地印在人们的心上,尽管我们并不一定知道这背后的原因。
其实,天干和地支是有阴阳之分的。阴、阳大家都很青春,就是相反的方面,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话说就是“对立统一”,比如“太阳”和“月亮”、“天”和“地”、“光明”和“黑暗”等等。对于天干地支,采取“奇为阳,偶为阴”的办法,将十天干分成了五个阳干-甲、丙、戊、庚、壬,五个阴干-乙、丁、己、辛、癸。将十二地支分成了六个阳支-子、寅、辰、午、申、戌,六个阴支-丑、卯、巳、未、酉、亥。再采取“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的原则,从“甲子”到“癸亥”,则是六十载,而非120年。

这就是为什么天干有10个,地支有12个,而一甲子却是60年的原因。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采取“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这样包含哲学智慧的方法而非简单的加减乘除。了解了之后,小伙伴们是不是觉得豁然开朗呢?这样以后朋友些问到类似的问题,就可以小小地“秀”一把了。
好了,欢迎在下方留言,更多更精彩的内容请关注姹嫣君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