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己的称呼(每天学点文化常识:古人是怎样称呼自己的)

古人对自己的称谓可以说是纷繁复杂,依据地位不同而称法各异:皇帝常称自己为“朕”“寡人”等,是特殊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普通士人出于自谦,一般称自己为“不才”“不佞”,“余”“吾”等,地位低下的老百姓则常自称 “小人”“贱民”等,从侧面揭示了普通民众卑微的社会地位。

大臣们在君主面前要自称“臣”“微臣”,以示臣服之心。到了清代,满族大臣自称“奴才”,带有浓厚的奴性意识。具有尊卑观念的自称,还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下级官吏在上级面前自称“下官”“卑职”;下级将领在统帅面前自称“末将”;丫环在主子面前的自称“奴婢”;百姓在官员面前要说“小人”“贱民”,即使一大把年纪的人也得自称为“小老儿”“老朽”;古代女子要称自己为“妾”“妾身”“贱妾”等。#国学经典推荐#

作者:陈 君
校稿:游金地 小扬
本文属于公益用途,意在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欢迎关注账号并在下方评论您的观点!文章中如有错别字,欢迎指出,我们将积极改正!图文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