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消去反应呢(消去反应定义是什么)
消去反应定义:消除反应也称为脱去反应或消去反应,是指有机化合物分子与其他物质反应而失去一部分原子或官能基(称为离去基)的有机反应。
消去反应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有机物脱去小分子生成分子中含有双键的不饱和有机物的反应;我给你通俗一点的说法,消去反应分为两种,一种是含有羟基的物质,羟基和相邻碳原子上的氢,在浓硫酸加热170℃的条件下,脱去一个水生成一个双键和水分子一种是卤代烃,在氢氧化钠醇溶液加热条件下,卤素原子和相邻碳原子上的氢脱去,生成卤化氢和双键。
当反应发生时,生成反应的分子产生多键,为不饱和有机化合物,当反应消失时,反应物分子失去两个基团(参见基团)或原子,并且可以增加不饱和度。
消除反应分为下列两种:1、β消除反应:较常见,一般生成烯类;2、α消除反应:生成卡宾类化合物。 离去基所接的碳为α碳,其上的氢为α氢,而隔壁相邻接的碳及氢则为β碳及β氢;化合物会失去β氢原子的称为 β消除反应,会失去α氢原子的称为α消除反应。

消除反应按失去的两个基团在分子中的相对位置进行分类,可分为以下三类:
1、β-清除:β-消除也称为1,2-消除,在相邻原子中的两个基团丢失后,在这两个原子之间生成π键(见共价键)的反应。如果相邻的两个原子是碳原子,则发生乙烯生成除去反应。
2、α-消除:α-消除也称为1,1-消除,是在同一原子上的两个基团丢失后,该原子形成不带电荷的廉价结构,例如卡宾或烯烃的反应。
3、1,3-消除:是指分别位于1、3-以上相对位置的两个基团被消去而得到环状产物的反应,这些反应也可以看作是分子内取代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