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夏令时是几月到几月(中国推行的“夏令时”)
前言:
不管是对古代文化的继承,还是带有外来文化的学习,我们始终都要秉持着一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而不能不顾一切全部吸收,而且在学习的时候,也一定要了解到他的好处和坏处,要了解他是否适合我们国家,如果说没有了解清楚就一味盲目的推行,那最终只能带来一些不好的结果。
启用夏时令
在1989年的时候,我国第1次提出要启用夏时令,并且最开始有了这个决定,是为了节约资源,这个夏时令开始于4月中旬,其目的就是要把人们的休息时间再往前调整,这样就可以实现早睡早起,不仅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时一些资源的浪费也会减少,如果早睡的话,就能够减少用水和用电。

因为他的名字叫做夏时令,所以一般都是开始于夏季,一直延续到9月,差不多要维持4个月的时间,然后再回归正常。当时政府之所以有这种想法,其实也是学习的西方的先进经验,有一位叫做富兰克林的人提出了这个夏时令,他觉得自己国家的人每天起得都很晚,是因为晚上休息的也比较晚,为了能够让自己的一天有更好的状态,他就决定提出夏时令,让民众们能够早睡,节约资源。
其实一开始提出这个要求的时候,人们也并不愿意遵守,因为当时的人们已经适应了自己的生活习惯,他们觉得活着最重要的是舒适,如果要强制给生活加上一些要求,那反而会让自己过得不舒服,所以当时政府虽然提出了夏时令,但是当地的人们还是选择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生活。直到第1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西方的各个国家才意识到了夏时令的重要,并且开始推行这种方式。

能够节约资源的夏时令
那么又是谁把夏时令这个概念引进国内的呢?这个人就是窦星元,当时他看到美国正在实施这一制度,因此就学习了过来,可是在当时的西方国家,他们已经意识到了夏时令有一定的弊端,已经选择了废除。但是我们国家当时并没有注意那么多,当时国家正在急速的发展,在了解到夏时令可以节约资源之后,国家就立即开始实行了。
不少的西方国家也因为这一制度得到了不少的益处,就比如说德国。在战败之后,他们国家的经济本来是一片低迷,但是在实施了夏时令之后,也出来了不少资源,并且迅速的投入到了国家的工业发展当中,使得德国的工业水平开始极速发展。很多国家也纷纷开始效仿,对于一些欧洲国家来说,仅凭这项政策,他们可以节约出15%的资源,这个数字还是非常了不起的,毕竟当时的开采技术也不是特别的先进,资源是非常重要的东西。

我们也是看到了有这么多的好处,因此就开始向这些西方国家学习。最开始执行的时候,国家还专门做了一个调查,最后得出了一个结果,在实施了夏时令之后,他们一年所消耗的资源和之前相比,节约下了三个三峡大坝提供的资源。也就是说,仅仅在1986年一年,通过一个政策就节约出了6亿多度的电量。虽然和最开始预计的数据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但毕竟还是得到了好处,这一点让人很满意。不过与此同时,夏时令的坏处也开始表现了出来。
取消这一政策的原因
首先夏时令是在夏天的时候使用的,而这个时候正是一年最炎热的时间,如此燥热的天气,人们在晚上根本就睡不着,如果是在过去,人们往往会等到过了凌晨,温度慢慢下降之后,也就不会觉得那么热了,这是最好的休息时间。如果强行把时间调早,人们的休息状态反而会变得非常差。

有了这一政策的推行,人们不仅是在晚上睡不好觉,而且早上又得起那么早出来工作,很多人本来就习惯晚睡晚起,很难将自己的生活习惯调整过来,但是到了一定的时间又不得不出来上班,因此这一政策也引发了很多人的不满。
另外还有一点,让人非常的不适应,那就是在夏时令开始之后,人们都必须要将时间认为的调快或者是调慢,操作起来非常的麻烦,每到夏天的时候,都必须要这样做。而到了9月份夏时令结束之后,他们就得再把时间调整回去,同样也是一件特别麻烦的事情。

而且夏时令的推行,还引发了人们对日期的混乱。本来在每年年初的时候,一整年的日历就会制定出来,但是到了夏时令有了突然的调节,反而是把人们的生活给直接打乱了。尤其是在下时令刚刚开始施行的那一天,如果有正好出生的孩子,当时他们还得调整自己的生日时间,非常的不方便。
其实对于时间的调整,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季节的问题,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是否能够适应,夏时令的颁布,正好让人休息的时间,对应到了非常炎热的时候,人们每天在休息的时候总是汗流浃背,根本无法适应这种生活习惯。这就意味着人一定要打破自己的生活习性。

每个人的生活习惯都有所不同,如果不加限制的话,大家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休息的时间,养成自己的生活习惯,这样才是最健康的生活。如果是为了节约资源,或者是强迫让人早睡早起,这样反而会影响到一些人的生活,所以民众也开始对于这一政策越来越不满。实施了6年之后,政府也听到了各种不满的声音,最后不得不废除这一政策。
所以说,当我们在接受一些新东西的时候,我们不能光去了解他的好处,还要好好的分析,他会带来什么样的坏处,只要进行全面的分析之后,在我们才能够真正的将它吸收,而那些不好的部分,也要尽量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