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石器时代是以什么方法制作石器(在中原远古的石器时代)
石器是由简单粗糙到复杂精致,这已经成了历史事实。石器由粗到精的发展变化,主要地是由于制造石器的技术不断提高改进的结果。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基本上都是打制而成的。在旧石器时代初期,西侯度文化和蓝田文化中的石器,主要打制方法有三种:一种是锤击法,即在地下放置一块已经选好的石料,手执石锤进行敲砸,打击石片。
另一种是碰击法,也可以说是碰砧法,即手执一块选好的石料,在地面放置的大石块上碰击,便可以在石料上脱落下石片;还有一种是砸击法,即把选定的石料,置于地面大石块上(或称石砧),一手握扶,一手执石锤进行砸击,使其石片脱落。这时打击石片主要是利用自然台面进行打击,人们还不懂得修理台面,所以石料的利用率很低。蓝田文化中的石器,第二步加工的痕迹虽然很少,而且很粗糙,但是,这是打制石器的一个进步。
有的用砾石制成的砍斫器,在刃部有连续打击的痕迹,也有用交互打击法加工刃部;制造大尖状器,系沿两侧边缘向同一面加工;发现用小石片制成的石器,没有连续加工。这时由于打制技术不高,石器类型很不稳定。河文化的石器制造方法,基本上有三种,除了锤击法和碰砧法,还有一种是投击法。石核石器主要是用锤击法和碰砧法打制。

使用锤击法必须有台面,一种是利用砾石的自然台面作为打击点,这在西侯度和蓝田时期已经如此;另一种是砾石没有好的台面,必须先加工打制台面,然后再在台面上进行打击,也有利用石片疤作为台面进行打击,这是河文化在打制石片技术上的一个新创造;还有一种方法,是沿着小砾石边缘向一面打击,或者向两面打击,即称为交互打击法,这样的结果,石核的两面中央部分突起,轮廓呈杏核状。
制造石片石器,锤击、碰砧和投击三种方法都可以使用。不过用锤击法打击石片,人们根据需要便于掌握,用碰砧法和投击法所产生的石片,其大小和形状是很不容易掌握的。河文化中的砍斫器、刮削器、三棱大尖状器、小尖状器和石球,很多都是经过第二步加工的,与蓝田文化相比较,打制技术显然是一个发展。砍斫器不论是用石片制成的,还是用石核制成的,都被加工成单面刃或双面刃。
刮削器,虽然石片较小,但也都在石片的边缘由劈裂面向背面修整成一个刃口。对石器的第二步加工,碰砧法和投击法都不宜使用,只有用锤击法根据不同的石器特点和石器坯型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工。总之,河文化打制石器技术的进步,有两点是值得称道的,一是懂得修理台面,二是第二步加工技术普遍使用。
周口店的北京文化中的石器,其打制的方法,基本上也是锤击法、碰砧法和砸击法三种。但是由于操作技术的熟练和有了丰富的经验,所生产的石器在质量上都超过了河文化。北京人在打击石片时所使用的台面有三种,除了利用自然台面和修理台面之外,也有在石片疤相交的棱脊上选择打击点打击石片,这样打下来的石片较为规整和适用,这一技术河文化是望尘莫及的。

用锤击法打击石核所得到的石片,其特点是打击点清楚,半锥体集中,一般石片比较长。用碰砧法打击石片,手握的砾石必须是扁平状的,打下来的石片特点,打击点多不集中,半锥体也特别散漫,而且石片多半是长小于宽。用砸击法打击石片,在北京文化中主要用于坚硬、性脆的脉石英,这类石料其他方法不大适宜。用砸击法垂直砸击放在石砧上的脉石英,所剥落的石片多具有长而薄的特点,而且石片两端都比较平齐,通称为“两极石片”。
关于对石器的第二步加工,北京人时期较以前认真得多了。加工砍斫器,主要用锤击法,单面加工较多,向两面交互加工较少;对砾石和石核加工较多,对石片加工较少。为了便于手握,和刃口相对应的一边,石料为砾石者多保留砾石面,如系石片者则保留钝厚的边缘,如有棱角则加工修去。加工刮削器,主要用锤击法。加工时多系对石片向单面加工,个别的也有把小砾石的边加工成刃口。有一种圆头刮削器,是由较平的一面向相背的一面加工,把一端加工成圆形刃口。
尖状器大部分是用石片加工而成,少数是对带尖的石块进行加工。加工的方法,有单面加工和向两面错向加工两种,前者称为单面加工尖状器,后者称为错向加工尖状器。特别是北京文化中的石锥,又可称为带肩尖状器,它的特点是尖端细长,这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常见的石器,但是出现在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中,的确使人惊讶。观察其打制方法,虽然基本上与单面加工尖状器相同,但加工的精致程度,代表了北京人文化较高的打制技术。

旧石器时代中期的石器制造技术,例如丁村文化中的石器,基本上是采用了河文化中的锤击法、碰砧法和投击法,但是由于操作技术的熟练,生产了类型比较明显的各种石器。丁村文化与北京文化打制石器的技术相比较,有两点是值得夸耀的:第一,北京文化的石器多由一面打击加工,交互打击虽然有但较少;丁村文化的石器多用交互打击加工,因之效果好,质量高,这是北京人所赶不上的。
第二,丁村文化的石器,在第二步加工时所使用的工具,除石锤外,很可能也使用了木质工具,这是北京人所没有的。另外,许家窑文化打制石器的技术,基本上是承袭了北京文化的传统,多是用石锤直接打击法生产石器。台面有三种情况,即自然台面,修理台面,利用凸棱作台面。许家窑文化的石器,虽然打制的基本方法没有新的创造,但是他灵活地运用打击技术超过了北京人,所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石器类型。
例如,把石核的两端都修理为台面,多次由两端打制石片,最后形成棱柱状石核,这是北京文化中所没有的。还有短身圆头刮削器,最大的重6克,最小的只重1克,一般是从劈裂面向背面加工,把大部分的边缘加工成圆形刃口,有人把它称为拇指盖刮削器的母型,对这样细小的石器进行加工,也是北京人打制技术所不能达到的。许家窑文化中的雕刻器,是特别重要的一类石器,它在北京人文化中是看不到的。
雕刻器有两种:一种是屋脊形雕刻器,它的制作特点,是把石片尾端的两侧,左右倾斜各截去一块小石片,使它成为一个窄而平的刃口;另一种是斜边雕刻器,它的制作特点,是把石片尾端的一侧边缘,修理成或凹或凸的边,把另一侧倾斜截去一块小石片,使尖端出现锐利刃口。制造这样细小而又有特殊效能的石器,没有缜密的构思,没有一定的操作技巧是万万不行的。这一打制技术,对后代影响很大,旧石器时代晚期和细石器文化的雕刻器,其打制技术就是渊源于此。

旧石器时代晚期,打制石器的技术有了明显的提高,最突出的一点,是峙峪人发明了间接打击法,他利用一根带硬尖的棒状物,对准台面边缘,以石锤敲击另一端,这样即可剥落菲薄的小长石片。这一打制石器的新技术,在旧石器时代是空前的。利用薄而长的石片制造双边刮削器,其方法是先把石片的两端截断,再由劈裂面向背面沿两侧进行加工。从修理的痕迹观察,峙峪人所使用的加工工具似有木棒和骨棒。
另外,通过峙峪遗址中的几件新型石器,也可以看到打制技术的进步。如:扇形石核石器(即楔形石核),一侧边缘陡直,其相邻的一边呈圆弧形,经过连续修理,疤痕短浅,很象刮削器。斧形小石刀,加工精致,小巧美观,弧形刃部呈新月形,系由劈裂面向背面修理而成,相对应的一边则加工为柄部,用于加柄或镶嵌。还有一种石簇,系薄长石片制成,经过精细的加工,石簇不仅有一个锋利的尖端,而且还修制了一个短程。
虎头梁发现的石器,其打制技术虽然没有新的创造,但加工技术纯熟,而且认真细致,所生产的石器品种较多,类型稳定。从小南海出土的石器观察,打击石片技术和加工技术都非常熟练,所以它的石片比较适合要求,加工的石器也比较精致。在这里应该特别提到的,是人们认识到石英石脆硬的性能,而经常采用砸压法制作石片。
下川文化中的石器制造,最引人注意的是复合工具的制作技术,如发现不少薄长和细小的石片,绝大多数为残断品,与新石器时代镶嵌骨刀和短剑的石片用途是一样的;还有各种类型的琢背小刀,特别是三角形琢背小刀,不仅反映了这一时期已出现了琢制技术,而且它也是镶嵌在木柄或骨柄上的一种石器。
以上是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的技术情况。不同类型的石器,在制造时都是采取了不同的制作方法。到了新石器时代,在中原地区打制石器仍有延用,但已是尾声了。打制技术主要是为制造各类石器打制雏型,进一步加工成器的任务不大,因此打制技术失去了继续发展的必要,所采用的技术基本上还是旧石器时代的老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