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话兔儿爷是什么意思(老北京的兔儿爷竟然是兔奶奶)
八月十五月儿圆,兔儿爷家住月里面。兔儿爷,别婵娟,走向大地显灵仙。……
儿时每逢中秋,最开心的就是去姥姥家。姥姥住在天坛北门附近的大杂院里,那里孩子多,她总喜欢带着我们唱关于兔儿爷的歌谣。那时的中秋节不光有自来红和自来白的月饼,还有就是那威风凛凛的稀罕玩意儿“兔儿爷”。说是稀罕玩意儿,也正是因为在我小的时候,兔儿爷的泥塑已不多见了,更多的是一些塑料玩具和花灯,且只能去庙会的时候才能买到,一直要爱护好,留到中秋尽情来玩。

说起兔儿爷,作为北京的民俗文化之一,它已沿袭了近400年的历史。兔儿爷的起源大约在明朝末年,主要是为了在中秋节气进行祭月。到了清代,渐渐由祭月功能转化成为了赏玩功能。每每拜祭过后,这些神奇十足的兔儿爷就会成为孩子们爱不释手的玩具,竞相争抢。就连当时的王公子弟也不例外。至今,北京故宫博物院里也还有不少兔儿爷泥塑的珍藏。


兔儿爷的泥塑最早据说是清代时由太庙里守庙的两个太监做出来的,因为他俩平时喜欢京剧,闲暇时就仿照京剧里的武将捏出了兔儿爷的形象。结果这泥塑的样式很讨喜,再加上制作起来简单且材料普通,便迅速流传到了民间。

关于 “兔儿爷”,老北京曾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有一年北京城里闹瘟疫,嫦娥便派玉兔下凡给大家治病,玉兔化身为一名少女,去庙里借来神像的盔甲,又向路人借穿各种装扮。为了尽快给更多人治病,玉兔将马、鹿、老虎等各种动物当坐骑,跑遍了京城内外。瘟疫消灭后,玉兔也累倒在庙门外的旗杆下,现出原形。人们这才知道救人的就是玉兔,为了感其恩得,每逢农历八月十五都要供奉兔儿爷,也祈求它给人间带来幸福吉祥。

至于为什么把这女儿身的“兔奶奶”称作兔儿爷,那也是源自北京的“爷”文化。“爷”自唐代开始便是对男性尊称,到了满清时期,就直接称呼贵族或地位高的男性为爷了,慢慢这种叫法就在京城里传开了,一度成为老北京人打招呼的常用敬语。把神仙称作爷,既是尊敬,也是为了显得更为亲近。

北京人对兔儿爷有着不一般的感情,甚至还延伸出了很多关于兔儿爷的歇后语:兔儿爷掏耳朵-崴泥;兔儿爷拍胸口-没心没肺;兔儿爷的旗子-单挑儿:因为兔儿爷的靠旗原本只有一个,上面写着“令”字。现代的兔儿爷有很多背有四个旗子,取材于京剧的舞台服装,为了美观而做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老物件和老玩意儿反而渐渐变淡了,如今能把兔儿爷和中秋联系起来的人更是越来越少了。不过近些年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加关注,这颇有深厚地域特征的兔儿爷又以各类新形象重返人们的视线。不仅有可爱俏皮的Q版兔儿爷,还有动画片中的新派兔儿爷。兔儿爷所包含的文化主题也在发生着变化,如今兔儿爷已经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不再仅仅只是一个玩意儿,还是一种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