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之变的结果是什么(甲申之变后)
明朝官员长期对清朝的实力与野心认识不足,把皇太极令大树自仆的长远战略当成了目光短浅,以为清朝不过追求子女财帛。
又一直存在畏敌如虎的情绪,尤其是松锦大战之后,几乎是谈东虏而色变。大部分明朝高官把农民军视为自己的死敌,而把清军视为回纥、沙陀。早在杨嗣昌活着的时候,就已经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方略,并深得崇祯的认可。
松锦大战后,崇祯更是派出了马绍愉和清朝议和。甲申之变后,南都小朝廷对清军、顺军都已经非常畏惧,不敢北伐,因而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了清军和顺军同归于尽上。

因为失去了北京朝廷,所以舆论压力也小了,可以放心大胆地议和。就如同当年崇祯议和出时卖在塔山浴血奋战的将士们一样,南都朝廷宁肯出卖北方抗清军民,也要维护自己的偏安。
南京朝廷“借虏平寇”之策,基本上就是崇祯时期政策的延续。刘泽清当年在开封之战的时候就是李自成的手下败将,后来在壬午之变中被清军围困在东昌,对这两个对手的实力都有很清醒的认识。

甲申之变时,刘泽清拒绝进京勤王,逃到了南方,山东一带的明军残部在南逃之后,大部分都加入了刘泽清麾下。经历了登州之乱和清军的杀掠,山东明军早就已经千疮百孔,基本上不具备什么战斗力。
所以刘泽清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打不过清军,也打不过闯军,甚至连高杰都打不过。当时山东的情形十分复杂,济宁回兵等势力打着明朝的旗号,而宫文彩、马应试等人则打着大顺的旗号。

还有很多地方武装仅仅是反抗清朝,对于投明投顺并无定见,还有赵应元这样一支顺军的野战部队。刘泽清如果想反击山东,他新收编的杂牌部队不顶用,只能派自己为数不多的嫡系前去,但是在山东的大混战中,这支原本就不是很强的部队很容易被击败。
所以刘泽清只是在山东南部烧杀抢掠,增强自身实力,根本不思恢复。后来清军出动八旗兵去打赵应元,接着连豪格和阿巴泰都来了,刘泽清也就彻底当起了缩头乌龟。

到了1645年,刘泽清面临的对手是自山东南下的清军准塔部。但是他的左翼,由于高杰部的崩溃,已经彻底暴露在了多铎面前。刘泽清部本就是临时聚合的乌合之众,根本不具备和清军作战的实力。
故而刘泽清的第一反应就是逃跑以保全自己的嫡系,于是率部出海。被他留下当炮灰的柏永馥等人自然不肯送死,直接投降了清军,而刘泽清部出海之后,困在海滨盐碱之地,没有粮草,最后也只能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