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品是哪七品
七品是指中国古代的社会等级制度,它有着悠久的历史。
七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社会等级分为“大夫、士、庶人”三品,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汉代的社会等级分为“大夫、士、庶人、商、农、工、婢”七品。汉代的七品分别是大夫、士、庶人、商、农、工、婢,这七品代表着当时社会的不同,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核心。
大夫是当时高等级的社会人士,他们主要负责政治管理,也是社会上有权势的人。士则是政治上的中层人士,他们参与政治管理,但权力比大夫要小。庶人是普通的百姓,他们从事各种体力劳动,但没有政治权力。
商是当时的商人,他们从事商业活动,主要是买卖商品,赚取利润。农是农民,他们从事农业生产,主要是耕种,收获庄稼。工是工人,他们从事各种体力劳动,主要是建筑工程、织布、锻造等。婢是家务劳动者,他们主要负责家务活,如打扫卫生、烧饭等。
七品的社会等级制度,在汉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框架,直到清朝统治时期,这一制度仍然存在,但政治权力的分配发生了重大变化,清朝的七品分别是:宗室、大臣、、士人、庶人、商人、农民。
七品的社会等级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它使得社会的秩序得到了维护,但也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普通老百姓得不到应有的权利,只能在低等级的层次上苦苦挣扎。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社会等级制度也在不断演变,现在已经没有了七品的社会等级分配,而是以职业为基础的社会等级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