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毛之地”的“毛”指“草木”吗?
“不毛之地”的“毛”指“草木”吗?
旧版初中语文第四册《向沙漠进军》一文中有“不毛之地”一词,课下的注释是:“不长草木的地方。毛,指草木。”笔者以为不妥。
“毛”,《辞海》的解释是“指地面所生的谷物等”;《辞源》的解释是“五谷”;《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指地面所生的植物。多指农作物”;《新华字典》的解释为“像毛的东西”,“指谷物等”,还举了“不毛之地”作例词,并且对“不毛”作了解释:“未开垦不长庄稼”;《现代汉语词典》对“不毛之地”的解释是“不长庄稼的土地或地带。形容土地荒凉、贫瘠”。
由此可见,“不毛之地”并非是连草木都不长。这一点在古代文献中也多有证明。如:
诸葛亮《出师表》中有“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一句。云南并非沙漠地带,岂能连草木也没有。其实,那里只不过人烟稀少,土地荒芜,不种庄稼而已。
《周礼-地官-载师》:“凡宅不毛者,有里布;凡田不耕者,出屋粟。”郑玄注引郑司农云:“宅不毛者,谓不树桑麻也。”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君如衿此丧人,锡之不毛之地。”何休《公羊解诂》:“墝埆不生五谷曰不毛。”
总之,“不毛之地”的“毛”指“五谷”、“桑麻”,也就是庄稼、农作物等,并非专指“草木”。当然,沙漠地区是“不毛之地”,寸草不生,但是,也不能因此就把“毛”字解释为“草木”。这不是对学生的误导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