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阿拉伯人如何看待中国人?这几点特性,至今都没改变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在这几千年中,中国交了很多朋友也和很多对手过过招,我们慢慢从自我认识走向认识世界。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于中国乃至是世界的历史来说都是一座丰碑。

丝绸之路的开辟,让东亚、中亚和西亚的国家开始变得更加熟悉,使得各方得以在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多领域展开初步的交流。据记载,当时有诸多的阿拉伯人曾来到中国,并且留在中国生活,让我们看看阿拉伯人对中国的看法如何。
我们从《印度中国见闻记》一书入手,看看当时的阿拉伯人是如何看待我国的。该书作者是唐朝时来到中国的阿拉伯商人苏莱曼,他在书中记录了来到中国一路上的经历,到达中国后对中国各方面的介绍,以及同一时期内中国与周边各国的比较。

在他的书中,中国有着许许多多的特点,有些特点至今仍然未曾改变。首先“庞大”二字是他来到中国的第一印象,中国在他眼中仿佛是一个巨人。紧接着,映入眼帘的是繁华且整洁的街市,原文中他称其为“世间少有”。
来到中国经商后,他发现中国政府非常开明,一般的外商纠纷官府都不会太多的介入,让各方自由协商处理,这一点让他非常赞赏。他也提及,当时中国的税率很高,这一点让他并不满意,但令他没想到的是,中国政府对于税率做到实事求是,不在背后搞小动作,改变了他的看法。

苏莱曼十分重视文化,他对中国重视儒家学派经典这一行为非常认可,并且在书中大加赞赏。他表示他曾有幸参见了中国的皇帝,他被皇帝的智慧和博学所折服,皇帝不但见多识广,而且爱民如子,这一次交谈让他对中国的政治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对于中国的法律和刑罚,他也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律法严明的国家,行政执法都非常正规,能够做到公平公正。只是在他看来中国的刑罚过于严苛,但他也认为这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更少的人会去犯罪。

最令他无法理解的是中国的农民,作为一个穆斯林,他无法理解为何中国农民可以不知疲倦的耕作。这种勤劳的属性,是他闻所未闻的,而且中国人似乎都对懒惰者嗤之以鼻,不吃嗟来之食等行为更令他震惊。同时,他也看到了中国的社会保障之健全,能在当时做到老有所养。
在游历众多地域之后,他不禁感慨,中国的能工巧匠太多,技艺精湛,各式物件令他称奇。他对中国人的衣着非常感兴趣,因为这与他们阿拉伯人的衣着习惯恰恰相反。为何男人要戴帽子,而女人却不用,这也是令他无法理解的一点。

当然,并不是一切都是他喜欢的,接下来的一些事物就令他不解甚至是厌恶。首先就是中国人的宗教行为,他很不理解为什么中国人为何要向印度学习佛教,他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印度在他的印象里是不太好的。
其次他对中国人崇拜祖先方面有所不解,他认为中国人在这一方面太过浪费,各种供品消耗了很多的钱财。他不提倡这么浪费的祭奠方式,因为他不认为死去的先人,可以享用到这一切。他也不喜欢人们对逝去的人虚假的哭丧,当然这些方面与他的信仰有关,毕竟他们更现实一些,认为这些事情比较迷信。

在书中,对于中国的态度他有褒有贬,但总体上来看,他最终对中国的评价是非常高的,他称中国是一个“有经人的国家”。我们也不难看出他对中国的喜爱,以及这次旅行的难忘。

这本书中他对中国的看法,是比较客观的,有些东西到现在我们仍然延续了下来。就好比对祖先的敬畏,我们仍然保持,中国人勤劳勇敢的特性一直都没有被时代抹除。读完书后,从他人的视角看中国,我才意识到我们忽略了太多一直扎根在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
总的来说,当时的阿拉伯人,对于中国的评价是客观的,是肯定的。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我们仍旧要勤奋勇敢,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成为合格的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