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中印战争,中国仅用32天就结束战斗,令西方百思不得其解
有一场令西方百思不得其解的战争,就是1962年中印战争,我军仅用三十二天便吊打多支印军王牌,取得了战争的胜利,速度之快令世界惊叹。那么,为何印度会败得如此之快呢?我军究竟有何优势能快速打败印军的呢?自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美苏两国持续挑拨,印度逐渐膨胀,频繁挑衅中国,1962年中印之战彻底爆发。为让中国军队领教到自己的厉害,印度第一战便派出了国内最强王牌——印度第七旅,印度陆军第七旅号称“丛林猛虎”,原隶属于英国知名部队,曾在非洲、缅甸等地和轴心国国家交战,战斗力受到过英军的肯定,号称打遍欧亚的劲旅,而旅长约翰·达尔维,曾在二战缅甸战场率领少数部队杀出重围,是印军传奇名将。正因为部队辉煌的历史以及出众的战斗力,当10月20日印军向中国军队发起大规模攻击时,印度军方对第七旅十分自信,认为这次必然能给中国一个下马威。

然而,他们的噩梦还没有结束,就在不到一天后,他们得到了更加震惊的消息,印度第七旅几乎全军覆没了。在随后一个月的时间内,印度高层接连收到了类似的消息,速度之快让他们胆战心惊,但更令他们恐惧的是,战斗进行到11月21日,如果不是中国主动和谈,自己将要面临更大的失败,而此时距离印度开战仅仅过去了三十二天,其中双方部队交战的时间更是只有15天。就在这15天内,印军前线精锐损失殆尽,兵败如山倒。

作为亚洲大国,这样的战力简直让人不敢相信,此时目睹这场战争的世界各国,都有一个共同的疑惑,中国军队是如何迅速打败印军的呢?
中国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取得辉煌战绩,主要具有三大优势:
第一个优势是战术优势。中印战争中,印度部队仍然使用的是英国殖民军的思路,作战思路非常保守,且崇尚稳扎稳打,线式防御,因此,虽然印军前线军队每支都把名号吹得震天响,但所有部队的布阵都非常一致,那便是一字长蛇阵。印军死板的战术也是他们快速失败的重要原因。

交战之初,我军指挥部在看到印军的布阵后,立刻针对印军前重后轻、侧翼暴露的特点,采取“两翼开刀、侧后迂回、分割包围、各个歼灭”的战术,并在随后的作战中,运用愈发熟练。
战斗开始后,我军各路部队立刻如同猛虎下山一般,向印军猛扑过去,这让印度军队毫无防备,很快便溃不成军。这也是在文章开头印度第七旅溃败得如此迅速的原因。
但在战斗失败后,印军并没有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在11月的战斗中,印军只是增加了长蛇阵的规模,却并没有对战术本身进行思考,结果只能被掌握破解密码的我军再次吊打。对此,美国驻印专家理查德·安德鲁斯准将曾公开表示:这是一场中国形式的歼灭战,我们在韩战中多次领教过这种手法。
除战术原因外,我军能够速胜的第二个优势便是装备优势。当双方军队正式开始交火后,世界惊讶地发现,即使美苏两国已经对印度进行了大力支持,但由于印度政府和军队高层问题重重,印度士兵使用的装备与中国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

中印战争时,印度士兵使用的枪大多还是二战时使用的李·恩菲尔德系列枪,虽然在二战时期具有射程远、结构简单的优势,但作为非自动枪,射速成为了短板。更糟糕的是,印军中同时装备了李·恩菲尔德1号和4号枪,这两种型号虽然外形相似,血统相同,但大部分零件无法通用,这大大影响了印军在战场上的表现。
中国士兵普遍配备了56式半自动枪,结构简单,可靠性高,这使中国武器在中近距离范围内具有更高的火力密度。此外,我军基层指挥员还普遍配备了56式冲锋枪,这一枪械是中国根据苏联传奇武器AK-47研制出的武器,具有操作简便,结构可靠、火力强劲的优势,与半自动枪配合,在400米内可以形成密集的火网,对敌人构成强有力的威胁。
火力上的差距也使我军经常能够凭借几人就能压制住大量敌人的攻击。10月19日,我军战士颜瑞城单枪匹马杀入敌人指挥所,利用手中的56式半自动枪,将敌人压得抬不起头来,最终成功等到大部队支援,将指挥所内的敌人全部俘虏。

在11月中旬的西山口邦迪拉之战中,165团9连的三名战士依靠56式冲锋枪和半自动枪深入敌后压制敌军,摧毁敌人炮阵,毁坏、缴获87.6毫米加榴炮数门,削弱了敌人对我军正面的威胁。
上述事件只是两军火力差距的缩影,在正面战场上,我军往往只需几名战士就能压制印军。几十人的火力,印军根本无法抵挡我军的攻势,溃败只是时间问题。
中印战争中,中国军队的第三个优势意志优势。虽然我军在战术战斗上均优于印军,但两军在战斗意志上的差距,才是让中印战争结束如此之快的重要因素。

首先来看,印军在克节朗之战中,面对我军排山倒海般的攻势,印度第七旅旅长、传奇名将达尔维被吓得魂飞魄散,立刻率领直属部队钻进了深山老林,正在前线作战的印军顿时陷入群龙无首的状态,只能各自为战,成为了我军的瓮中之鳖。
但达尔维的传奇还没有结束,在印度第七旅大部被围歼,我军打扫战场之时,饥饿难耐的达尔维忍不住钻出山底寻找食物,却撞上了整整一个连的中国战士,只能束手就擒。成了中印战争中,印度被俘虏的最高级别军官,达尔维被抓获时衣衫褴褛,精神恍惚,全然没有高级将领的风范。

达尔维的事件并不是个例,在11月中旬的班公洛之战中,印军关键据点的指挥官,在看到外围的中国军队后,竟然误以为中国军队主力已经杀到,在向后方呼叫我阵地已经失守后,选择直接抛下部队和部下逃走了。失去指挥的印军很快便兵败如山倒,中国军队不用半天便占领了阵地。
将军尚且如此,士兵更不必说,只要印军在战场上处于劣势,就会有大量士兵向中国投降,曾在中印之战的瓦弄战场上,指挥部队大破印军的丁盛将军,1963年在军事学院作报告时回忆道,我军只要发起进攻,他们就非常害怕,大喊中国军队太强顶不住。

曾指挥部队参与中印战争的印度67旅旅长古尔比斯·辛格,在半个世纪后回忆这场战斗时,仍然清楚的记得自己的士兵,已经被中国军队打得魂飞魄散,一有风吹草动,就以为是中国部队已经追来,立刻被吓得蹲在地上发抖,完全没有抵抗的打算。
反观中国军队官兵为了保家卫国的信念,上下一心,英勇奋战,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在克节朗之战中,154团3营9连1排2班副班长张映鑫,在连续摧毁敌人三个地堡后遇到了困难,看着被火力压制的战友,张映鑫不顾个人安危,将手榴弹投进地保后,用身体死死地堵住了地堡的枪眼,用生命为进攻部队打开了通路。战后,张映鑫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

在西山口邦迪拉之战中,为顺利完成断敌后路的任务,我军11师两个团的官兵六天五夜几乎不眠不休,在疲劳、缺水的双重危机下,穿越天险,直插敌后,成功占领目标阵地,为我军在第二阶段的围歼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述事例只是我军战士无数辉煌事迹中的代表,顽强拼搏的我军与意志薄弱的印军形成了鲜明对比,而这也成为了决定战场胜负的重要原因。因此,中国军队在战术战斗力和战斗意志上,全方位碾压印度,速胜是理所当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