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古籍装订的几种方式,原来全是智慧
去逛博物馆一定会看到琳琅满目的古书典籍,它们有的呈长卷、有的如折子、有的看起来和现代的书籍别无二致。
古籍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这其中的装订方式大有讲究。

首先,什么是古籍?一般而言,古籍是指成书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古籍装订,便是将写就或印刷后的书籍的单页,用不同的方式连接起来,成为书或册,以供阅读。根据书籍材料、用途的不同,古籍装订的形式也不同。
今天就带大家一起解锁古籍装订的几种方式。


旋风装
旋风装是一张张单独书页,按照不同的形式粘合在一起的。
书页逐次相错约一到二厘米的距离粘合,展卷时形如鳞次,故而又称“龙鳞装”。宋朝张邦基在《墨庄漫录》中形容其:“逐页翻飞,展卷至末,仍合为一卷”。
唐代诗歌多运用这种装订方式。唐朝女书法家吴彩鸾手写的《唐韵》,就是典型的龙鳞装。
南宋张邦基在自著《墨庄漫录》卷三中说:“……今世间所传《唐韵》犹有,皆旋风叶。字画清劲,人家往往有之。”



经折装,顾名思义,便是将长卷纸沿着文字的间隙,一前一后反复折叠成长方形,再将头部和尾部分别粘裱硬纸板或木板作为封面。
大家都知道的一种经折装,莫过于奏折。


卷轴装
卷轴装,又称卷子装,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就已出现,盛行于隋唐时期。
唐代韩愈《送诸葛亮觉往随州读书》诗称:“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可见,当时卷轴装十分流行。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古人们主要将文章写在缣帛(丝绸织物)或者纸张上。所谓的卷轴装,就是将每一页书写好的帛或纸,按顺序粘在长卷上。
卷尾处,粘上一根轴(轴的材质各有不同),闲置时文章卷于轴上,阅读时再舒展开。左手舒卷,右手收卷。卷首处,通常会粘附一张叫作“裱”的纸质或丝织品,质地坚韧,用以保护书籍。





蝴蝶装
北宋以后,雕版印刷术空前繁荣,书的产量越来越大。于是,一种既美观,又高效的装帧方式“蝴蝶装”横空出世。
《明史·艺文志序》云:“文渊阁藏书皆宋元所遗,无不精美,书皆倒折,四周向外,虫鼠不能损,此即蝴蝶装也。”蝴蝶装是宋、元两朝书籍的主要装帧形式。
具体操作为:
沿书页的版心线,向内对折(即有字的一面在内),再将折好的书页以折叠边为脊对齐,而后将书脊用浆糊或其他粘连剂逐页粘连,书籍的边沿裁剪整齐成书,最后书脊表面附以硬纸做封面、封底(有的也称为书衣)。



包背装
由于蝴蝶装是向内对折,翻阅书籍时需经过两个空白的背面,翻两次才能看一页。其次,浆糊固定的书页容易散落和招虫蛀。针对蝴蝶装的种种缺陷,宋人们进行了改良,“包背装”问世了。
与蝴蝶装不同,包背装是以书页为版心向外对折,折好的书页对齐、压实后,进行打眼,用纸捻(用表芯纸搓成的细纸卷儿)固定后,再在书脊处使用浆糊黏连,然后将边沿裁剪整齐,包上书衣,装订完成。


▲明 吴伟 树下读书图 局部 | 来源:故宫博物院

古线装
包背装虽然在蝴蝶装的基础上,加入纸捻作为加固。但由于纸质材料经不起反复翻阅,明末以后,包背装渐渐被线装所代替。
线装,又称古线装,它的装订方式,前面的工序几乎与包背装完全一样,最大的区别在于线装是用线固定书脊,且线痕完全暴露在封面和封底的外面。
根据订线方式的差异,可大致分为四目骑线式、太和式、宋式四目式、坚角四目式、龟甲式、唐本式、麻叶式等几种。



除了以上提及的,西周时的玉板装、唐后期的梵夹装、北宋时的毛装等也曾流行一时。
这些形形色色的古籍装订方式,在历史长河中大放异彩,不仅让后人窥见古人的智慧,也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供后人借鉴、观摩。

最后给大家出个小考题
在《老子玩琴图》中,出现了哪几种古籍装订方式?

留言分享你的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