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艰不拆什么意思(教育部点名“人艰不拆”“十动然拒”:汉语进化不能“粗制滥造”)

最近,教育部在答复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关于规范汉语用语承续传统文化的建议”的具体内容中,点名指出了“人艰不拆”“十动然拒”两个生造晦涩的网络用语。
据了解,“人艰不拆”是“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了”这句话的缩略语。“十动然拒”是“虽然十分感动,但终究还是拒绝了”这句话的缩略语。说实话,这两个生涩的词汇,如果不是借助网上资料的解释,一般人确实难以理解,原因就在于这两个缩略词简化得毫无章法,根本不符合汉语的语法和习惯,所以很明显是一种“粗制滥造”。

语言是一种有生命的东西,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的,正如这次教育部回应中所提到的“给力”“点赞”“硬核”等具有时代特征、能传播正能量的新词汇一样,这些新词都和社会发展产生的新生事物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使用起来也容易被人理解,被人接受,所以这些新词汇的产生值得肯定。
比较而言,人艰不拆、十动然拒,不仅根本不符合汉语的语法结构,也非常晦涩难懂。与这两个词汇相类似的还有一度在网上流行的“然并卵”,意思是“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这个词汇的缩略也不符合汉语语法的规律,只是从一句话中提取三个字作为代表。这样的“造词法”是不符合语言规律的,也是难有生命力的。

除此之外,近年来网络词汇还具有一种粗俗化的倾向,像“撕逼”“屌丝”等,虽然它们不像“人艰不拆”“十动然拒”一样晦涩难懂,但是听起来确实是不够文雅。
教育部在这次回复中指出:“语言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正确规范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基础性作用,也是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人物之一。”
所以,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无论网络语言如何演变,汉语言规范、文明、通俗、实用这些属性不能改变。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家长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