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84年,武则天已经六十一岁了。按照今天的说法,已经到了该退休的年龄了。但这个被唐高宗从尼姑庵里救出来的女人注定命运不凡,她的名号也注定是要被历史铭记的。话说这一年武则天已经年事已高,她为了满足自己心中的权力欲,为了实现当时情况下一个女人所不能完成的伟业,于是加紧了步伐——称帝。这一年武则天干了四件大事儿,她先是把自己的三儿子唐中宗李显拉下了皇帝的宝座,然后又将自己的小儿子李旦扶上了皇位。那时候李显也是刚即位不久,唐高宗李治死后李显接过了皇帝的位子刚改的年号嗣圣元年都未过完就紧接着又改成了文明元年。
但李旦虽然被武则天扶上了皇位,实则除了登基那天特别重要的日子在百官面前出现过一次,其后的日子里也一直被武则天软禁在偏殿中。每回上朝皇帝的宝座都是空着的,武则天则坐在一旁一层薄纱帐后临朝。百官们问起,武则天就以新皇帝由于刚死了父亲深怀哀忧所以不能上朝为借口。如此武则天便实现了她称帝的第一步,临朝称制。
另外,当时的废太子李贤对武则天称帝也具有一定的威胁性。李贤虽然在高宗朝就已经被废了,而且被流放到了遥远的巴州,但当时还是有很大的影响力的。李贤是武则天次子,在武则天的儿子当中也是最能干的。所以武则天担心日后有人打着他的名号发动叛乱,于是乎这个曾喊出了“欲成大事者,至亲可杀也”口号的女人,便暗中派人去巴州把自己的儿子李贤给杀了。再者就是,武则天对武氏先祖的追尊,对武氏后人的重用提拔。在当时的礼仪范畴中,只有天子才能建七庙的,但武则天也为自己的祖宗建了七庙。这所谓七庙大抵就是上至始祖,下至高祖、曾祖、祖、父四代,外加高祖的祖、父两代人共七代人的庙宇。
武则天为了加快称帝和加上自己的力量,于是把她的两个远在外地的侄子武承嗣和武三思都调到了洛阳,一个封了宰相另一个封了兵部尚书。可谓这一文一武都成了武家人的了,而武则天的称帝也就可以顺当多了。还有就是,武则天当时还改了许多的名号。比如当时唐朝的旗帜是红色的,被武则天改成了银色了。刚改的文明元年,又被武则天改成了光宅元年。洛阳当时就是一座陪都级别的城市被称作东都,也被武则天改成了神都。当时洛阳城内的宫殿叫做洛阳宫,也被武则天改了改成了太初宫。等等当时武则天对名号可谓大肆进行了一番修改。但这时武则天的用意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然而就在武则天在洛阳加快脚步称帝的同时,远在江南的扬州城内,几个官场失意的文人在一间小酒馆里的一次聚会却让大唐发生了一场在安史之乱以前最大的一次内乱,史称扬州叛乱。当时参与谋事的有李敬业、李敬猷兄弟,唐初大才子骆宾王,原监察御史魏思温等人。这李敬业、李敬猷兄弟俩是唐初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李勣的孙子,李勣被封为英国公,由于他的儿子死的早所以在他百年后爵位就由他的大孙子李敬业继承了。李敬业继承了祖父的爵位,而且还担任了刺史一职,如此日子过得应该很不错才对。可是李敬业自幼生长于官宦富贵之家,所以难免养成了一些纨绔之气。别看他名字叫敬业,其实做起官来一点也不敬业最后被贬为了柳州司马。而他的弟弟李敬猷就更惨了,因为不敬业最后被罢免了。这哥俩官场如此失意,于是被处罚后就来到了当时繁华的江南名城扬州。
其实动身去扬州时,这哥俩也就是为了散散心排解排解心中的郁闷。但没想到的是,在一家小酒馆里,竟然同时聚集了当时同样官场失意的其他几个文人。于是乎酒酣耳热之际,大白天的也不能去睡觉啊,一帮文人趁着酒劲就谈论起了天下大事。说着说着就说到了这武则天废了中宗李显自己临朝听政这事儿上,大家谈论的是义愤填膺热血沸腾。这说着说着突然有人就说了句:不如咱们揭竿而起吧,打到东都洛阳去,这天下不就是咱们的了吗!说话这人或许就是酒后狂言,但在座的诸位中却又几个听进了心里去。于是乎一场叛乱就这样被点燃了。
李敬业、李敬猷兄弟二人出身于名将之后,后来被推崇为领袖,而大才子骆宾王被任命为秘书长,魏思温则成了军师。但这上层建筑有了,可是还缺少最主要的兵力呢,几个文人可以出谋划策顶替将军的事儿,但在那个冷兵器时代没人也没法打仗啊!而这个时候呢魏思温就派上了用场,魏思温以前是监察御史,他有个同僚叫薛仲璋。这薛仲璋是宰相裴言的外甥,监察御史本来就是负责去地方监察工作的,于是魏思温留给薛仲璋写了一封信征得了他的帮助。薛仲璋于是就通过舅舅把他调到了扬州监察工作,到了扬州薛仲璋就给扬州的地方长官冠了个谋反的罪名抓了起来,而且有模有样让人挑不出理来。就在扬州地方长官被逮捕期间,李敬业跟着过来了,自称自己是扬州的新任长官,他跟薛仲璋早就商量好了,于是在薛仲璋的认可下也没有人怀疑。
李敬业假冒扬州新任长官后,先是打开了监狱把囚徒都放了出来,然后又打开府库发给他们武器让他们占领了扬州府衙。到这个时候李敬业才真正竖起了一面明确的旗帜——匡复庐陵王。庐陵王就是唐中宗李显,被武则天废了以后被降封为庐陵王。这废皇帝李显还真管用,一时间李敬业就招纳了十多万人。
为了更好的发动群众,大才子骆宾王还专门为李敬业写了一篇檄文名叫《为李敬业讨武曌檄》。这篇檄文先是先是揭露武则天的罪状,说她导致唐太宗唐高宗父子间的乱伦,且有杀姐屠兄弑君鸩母的罪恶。最重要的她如今还想窃取天下。然后就是歌颂自己加入的起义军如何如何正义,再则就是呼吁天下有识之士都来参加义军为正义而战。檄文的最后两句话更是气壮山河,直白有力特别有号召力:请看今天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这篇檄文当时传颂甚广,在舆论届影响很大。
如此有了人马还有了思想指导和舆论影响,下一步就是该如何起兵勤王了。可是这个时候李敬业团队中却出现了两种分歧,一种就是魏思温提出来的北上攻进洛阳,真正意义上匡复庐陵王。另一种则是薛仲璋提出来的,南下去金陵,因为那里不仅有王气而且还有长江天险。最后思考了良久,李敬业最终采纳了南下。但这样和李敬业最初起兵的初衷就相违背了,你说你是勤王是匡复李唐的,你南下去作甚?
再来说武则天,这个女人搞政治还可以,但打仗还真没什么经验。可武则天这人心理素质好,她处乱不惊稳坐朝堂。那日早朝武则天就拿着骆宾王写的那篇檄文在那儿看,然后有意思的笑了出来于是就问大臣檄文出自何人之手。大臣告诉她是骆宾王所作,武则天这时候就开始不温不火的故意指责大臣了,说宰相不作为,这样的才子不好好用人家让他跑到了敌人那边这不是傻吗?于是乎本来大唐朝堂上,看到李敬业叛乱之军大有燎原之势的那些蠢蠢欲动的朝臣,被武则天这样冷静的态度又给拉了回来。那些有叛逆心的,想联合叛军的看到武则天如此坐乱不惊都对她刮目相看了,决定还是跟着这个老太太干吧!
而武则天稳定了朝臣以后,就命李孝逸率领三十万大军前去围剿李敬业的叛军。李孝逸是李世民的一个堂弟,是唐高宗李治的堂叔,按理说是李唐宗室一员。李敬业起兵不是要匡复庐陵王,匡复李唐嘛!这下好了,人家李唐宗室都带兵来攻打你了你还怎么说你是匡复正义的呢?但李孝逸虽是李唐宗室,可他不会打仗啊!武则天也考虑到了这一点,于是她给李孝逸派去了一个助手魏元忠。这个人脑瓜子好使,以前武则天和唐高宗去洛阳的时候就已经见识过了,所以对他很有信心。
就这样魏元忠跟着李孝逸带着三十万大军沿着运河就南下了,刚开始的第一仗李孝逸被打败了,本来就不会领兵打仗的他于是就有些害怕了。这时候魏元忠就派上了用场,他旁敲侧击鼓励李孝逸,让他奋勇向前。另外还建议李孝逸先攻打李敬业弟弟李敬猷的部队,因为李敬业起兵用的都是一些乌合之众没经过什么正规的培训,而李敬猷是个赌徒出身也不会打仗。如果打败了李敬猷,对李敬业的部队来说也能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
李孝逸虽然胆怯了,也不懂得如何打仗但他从善如流特别能听得进去魏元忠的意见。于是按照魏元忠的计划,果然很轻松的就打败了李敬猷。但后来攻打李敬业还是失败了,可是当时是十一月天气,李敬业的不对驻扎在河边,而那个河边都是芦苇。于是魏元忠眼前一亮,李敬业根本不用打啊,用一把火就能把他轻松拿下了啊!后来果然李孝逸听从魏元忠意见改用火攻,李敬业被打的大败,后来在潜逃途中被部下杀害。就这样扬州叛乱轰轰烈烈,最终还是失败被武则天给平息了。而最终害死李敬业的不是智谋也不是韬略,而是政治地位和行动纲领,如果当时他听从魏思温的意见北上攻打洛阳陈,或许就没有了后来的千古女皇武则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