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只剩归途的上一句是什么(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这句话出自哪里?)
出自作家毕淑敏的小短文《孝心无价》。
释义
自己的父母在人间时,自己还有归处,可以回家,可以看父母。而不在了,就连老家也极少回去了。这句话意指父母在时,要多加孝顺。
文章原文
我不喜欢一个苦孩子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奉献的大师?
我也不喜欢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期冀的希望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我相信每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无以言孝。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亿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我们父母健在的光阴。
拓展资料 :
《孝心无价 》是著名作家毕淑敏的一篇散文作品。作者在文章开始举了两个关于“孝”的例子:一种是求学的苦孩子,一种是离家的游子,作者并不认可他们的“孝”,由此引发出行孝这一平常而又深刻的话题。作者相信天下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但作者更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时间的流逝,将会带走行孝的机会。因为人生是短暂的,父母可能在我们想行孝之时已离开人世。
感恩节:父母在,人生尚有来路;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今天是感恩节,人生一世,最该感恩的就是父母。
古人说:天大地大,父母恩大。
百善孝为先。
孝顺父母是一种感恩,也是一种责任。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路树高千尺不忘根,鹰飞千尺终回巢。
父母那是我们的根,只要父母在,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还有个家。
父母走了,家也就没了。
贾平凹当年在外面受了委屈,唯恐自己撑不过去。
很多朋友也不再跟他往来。
在茫然中,父亲从乡下赶来,跟他喝了一顿酒,开导他不要放在心上。
劝他:人生哪有那么多如意,不要被一时的得失迷了眼。
吃完这顿酒,贾平凹不再沉沦,心里一下子有了力量。
谁都有可能背叛你,但是父母不会。
只要父母在,这个世界上就永远有人关心你,爱护你。
父母永远是儿女坚强的后盾,是及时雨、是雪中炭,每当你需要的时候,他都会出现在你身边。

龙应台在台湾教书的时候,第一天去大学报到,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小货车送她去学校。
他在离校门口很远的地方就停下了,怕这车太廉价,伤了孩子的面子。
他对女儿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终其一生,父母都想把最好的东西给我们,却还是担心自己给子女丢脸。
可怜天下父母心。
你养我长大,我陪你老去。
不要因为太过忙碌而忘记回家。
没事多回家看看,多陪陪他们,这才是最好的孝道,最大的感恩。
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韩诗外传》中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时间不能重来,父母逐渐老去,等父母不在了,很多人才幡然悔悟,可是一切都已经晚了。
古代有个孝子叫韩伯俞。
小时候他犯错,母亲会用家法打他,让他改正错误。
待他长大成人后,当他犯错时,母亲的教训依然如故。有一次母亲打他,他突然放声大哭。
母亲很惊讶,问他怎么了。
伯俞回“从小到大,母亲打我,我都觉得很痛。但是今天母亲打我,我已经感觉不到痛了。这说明母亲的身体愈来愈虚弱,我奉养母亲的时间愈来愈短了。想到此我不禁悲从中来。”

父母在,人生即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季羡林离乡八年,最后错过了母亲的最后一面。
后来他在自己的散文《永久的悔》中写道:
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
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唐代诗人说:“林间滴酒空垂泪,不见丁宁嘱早归。”
母亲走了,家乡也不再是家乡,再没有人会嘱托自己早点回家,也再没有人在柴门等待自己回归。
风筝断线,再无归所,人生之痛,莫过于此。
父母年纪大了,一定要多抽出时间陪陪他们。
千万不要因为工作忙而忽视他们,不然很可能成为一生的遗憾。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对待父母,不仅要提供衣食上的供养,更重要的是和颜悦色,懂得尊重父母。
现在很多人给父母买车买房,这些有钱就可以做到,难的是不给父母脸色看。
小时候父母强势,我们弱势,长大了父母慢慢弱势,我们渐渐强势。
即便是可以给到父母物质上的享受,一旦对父母流露出嫌弃或不耐烦的神情,也会让他们心生不安。
小时候,我们什么也不懂,总是拉着父母问东问西。
如今父母年纪大了,接受新事物也慢了,我们也要像当初父母那样,耐住性子,带着他们去了解这个世界,跟上这个时代。
不要总是不耐烦,不要总是没时间,多一点耐心,多一些体谅。
他们年纪大了,观念可能有点落伍,他们喜欢絮絮叨叨,是因为关心你。
那些你看起来“陈旧”的观念,都是他们一生的血泪所得,不要总是打击他们。
多一些耐心,多花些时间去沟通、去交流
周国平曾说:“对亲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对亲近的人不挑剔是种教养。”
对待父母的态度,才是一个人最真实的人品。
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爱心、多一点关心。
作家毕淑敏说:
“每个孩子都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有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都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儿女是鸟儿,父母是鸟巢。巢碎之时,鸟归已晚。
孝敬这件事情等不得,不要等到父母不在了才想起来要孝顺他们。
清明烧万堆纸钱,不如在世端一碗饭。
往后余生,愿每个人都能善待自己的父母,及时尽孝,不要让陪伴,成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