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王败寇的意思(农村俗语“欺山莫欺水)
小编从前读《三国演义》之时,最早是会被篇头的那首“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事非成败转空头,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片头词给吸引到的,翻阅之后才知道其实它最早是出于明朝文学家杨慎之手,为他所著的《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头词,为罗贯中所引用。这阙词中的渔樵为历经争斗之后看透人性的豁达之人,也是权利角逐之下的幸存者,要究竟有多少人真的能达到如此境界呢?小编也没有答案。

不管是秦汉、两晋、隋唐还是之后的宋元明清,中国始终处于政权更迭之中,而权谋与战争从来没有停止过,历史以无数人的牺牲与累累白骨写就。自古一条论成败的准则就是:成王败寇。波谲云诡的历史之中真相究竟如何并没有太多人知道,而心计深沉、手段残忍、目光长远者通常胜算更大。平民百姓们也许没有这些政治家与谋士们的本领,他们只能从日常生活当中总结出类似于“欺山莫欺水,欺人莫欺心”之类的关于人性的真实与虚伪方面的俗语,你明白它们是什么意思吗?

所谓欺山莫欺水,前者指的是中国古代时的民间,人们认为山中生活有诸多的山精树怪,它们的威力与禁忌不是凡人可以随便挑战的,假如你进得山去不遵循规则的话,可能会遭遇到不可预料之事。清朝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面的各种妖魔鬼怪就是最好的代表。而后者则是人们认为水中比之山来更加凶险,一个不小心落入水中,随时有生命危险。最关键的是,那时人们相信即使你自己小心,也有可能被水鬼迷惑拉去做了替身,因此才有了这样一种说法。

欺人莫欺心,也与上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前面小编已经讲了一大通历史,大家也知道中国人历来喜欢讲心计,大家在外打拼,谁没有自己的想法与打算?可假如没有一点顾忌与规矩的话,社会如何对待你暂且不论,最起码别人上过你一回当之后,你的诚信便丢失了。也许你能当成这是自己的计谋强于他人的一种代表吧?可没有人会喜欢一而再、再而三被骗的想法与爱好吧?谁想被人当成傻子耍得团团转还崇拜这种人的智商除非他真的疯了。你若平时习惯如此对人,也就必须习惯别人如此对你,这也是类似于“做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之类的谚语的来处。

若说人心有多凶险,险过世间最高的山、最深的水,以及所有的猛兽与毒虫。总之做人一句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人心隔肚皮,真的不可不防。最后以一阙元曲做为结束,大家自己从中揣摩人心吧:笔头风月时时过,眼底儿曹渐渐多。有人问我事如何?人海阔,无日不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