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不可什么的成语(介绍成语背后的故事)
什么不可什么的成语是常见的一类成语,它们的构成方式多是由两个反义词组成,形式简洁,意义深刻。这些成语不仅有着独特的语言美感,更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揭秘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吧。
一、有得必有失
有得必有失这个成语,源于《史记·吕不韦列传》中的一个故事。春秋时期,齐国富商吕不韦在秦国担任宰相,为了讨好秦,他拼命送礼,甚将自己的财产都捐献出来。终,他的家道中落,家破人亡。得到了某些东西,就必然要失去另外一些东西。因此,有得必有失成为了一个深刻的警句,提醒人们在追求利益的同时,要注意取舍。
二、故步自封
故步自封这个成语,源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在这首诗中,白居易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孙去,萋萋满别情。”其中的“故步自封”一词,是指老年人因为固守旧习惯而不肯接受新事物,自我封闭,不愿进步。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人们在思想、行为等方面过于固执,不肯接受新的观念和方法。
三、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这个成语,源于《史记·韩信传》中的一个故事。汉朝初年,韩信和刘邦等人一起起义,但是韩信因为年轻,没有得到刘邦的信任。后来,刘邦派他去攻打赵国,但是赵国嗅到了危险,派人暗杀韩信。韩信得知后,立刻采取了措施,成功躲过了暗杀。明目张胆的攻击往往容易被人防范,而暗中袭击则更加难以防范。
四、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这个成语,源于清朝的维新思想家严复。严复在他的著作《赤壁赋序》中,提出了“自强不息”这个口号。这个口号表达了一个人要不断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不断地进取的精神。后来,这个口号被广泛地应用在各个领域,成为一种重要的价值观。
五、旁敲侧击
旁敲侧击这个成语,源于《左传》中的一个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想要攻打齐国,但是担心自己的实力不够,于是就派自己的大臣荀息去齐国游说。荀息在齐国期间,不直接说想要攻打齐国的事情,而是通过旁敲侧击的方式,逐渐引导齐国国君认识到晋国的威胁。终,齐国国君意识到了危险,主动与晋国交好。有时候通过旁敲侧击的方式,比直接表达更加容易达到目的。
以上就是几个常见的什么不可什么的成语及其背后的故事。这些成语虽然表达方式简单,但是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却是深刻的,它们不仅是语言的美化,更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