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 搜图
以为自己参加过“行走的力量”,走过山南库拉岗日,也和队友在风雪中转完过青海境内的神山阿尼玛卿,也跑到川西完成过长坪沟到毕棚沟的穿越。
去年的转山,以失败告终,我甚至都没有走到止热寺,连夜打救援电话,紧急下撤。
今年,做了一个很大的决定,就是和孩子们一起成立工作室(详见:离开城市的一个月,我在青海藏区做了些什么?),分享藏地好物、传播藏文化,希望通过我们小小的力量,助力乡村的振兴。
因为在黄南住了一个月,身体已经适应了高原的气候,到达塔钦的过程中,没有丝毫的高反迹象。
出发前一晚,我们去塔钦镇上的藏餐馆,喝了一壶酥油茶,吃了炒藏面和咖喱饭,早早回去躺下。

编辑 搜图
我们还是计划两天转完,第一天走到止热寺,第二天一早起来翻卓玛拉山的垭口,预计晚上7点左右回到塔钦。
冈仁波齐的转山线路应该是我去过的地方最为成熟的,所以建议大家轻装即可。
我们两个人,只背了一个小包,里面装上水、一点点零食、简易的洗漱套装,各自拿了一根登山杖,早上8点就出发了。

编辑 搜图
1.关于登山杖:一定根据个人习惯去选择单杖还是双杖,不要盲目听信别人的建议,一切选择的基础都是:自己舒服就好。
2.关于食物:不用担心自己饿死!一定轻装!当你走起来,根本顾不上吃!而且转山路上有补给点,正常情况下,早上出发,一般下午1-2点可以到达补给点,有炒菜(稍微慢一些),也有泡面,吃完继续往前走,大概5-6点就可以到达止热寺的补给点休息。
3.关于住宿:止热寺有很多客栈和旅馆,只能供休息一晚,不要纠结住宿条件。有大通铺,60-80/晚/床位,也有单间100-120/床位。晚上很暖和,所以如果不是特别严重的洁癖患者,建议不要带上睡袋给自己增加负担。
从售票口到经幡广场大约7公里,可以选择坐车,也可以直接走。
在经幡广场这个地方,可以挂上自己的经幡,写上自己、家人、朋友的名字,也可以写上自己的祝福。
去年我在这里写上了孩子们的名字,祈求他们高考顺利,很幸运,今年都考上了大学,成了一名大学生。
所以,我这次来神山,一是为了完成自己的目标,二是为了还愿。
从神山入口处,我们就看到了很多的藏族人在朝拜,三步一叩首。

编辑 搜图
我们从他们身边路过的时候,说了一句“扎西德勒”,他们也给我们回应了一句“扎西德勒”。
早晨的神山脚下,云不高,好像再往前走,你就能走进云层里,成为天空的一部分。

/神山清晨
不知道为什么,今年转山的藏族人特别多,一路上,我们看到很多人在朝拜,而我们每给他们说一次“扎西德勒”,他们就会回应一句。
于是,我在冈仁波齐转山,收获了数百句“扎西德勒”。

编辑 搜图
/我们在路上遇到的一家四口,两个小孩子特别小却特别棒
我们的初心,原本是给他们加油,但到头来,成了他们也在给我们加油。要知道,徒步和朝拜是两个不同量级的。

/朝圣者画出的印
不管去过藏区,还是没去过藏区的朋友,大概都知道“扎西德勒”这句话。
扎西德勒四个字之中“扎”指的是美好、光明、圆满、吉利等意思;
“西”指的是美好的结果、妙善的结果、良好的结果、和谐祥和、一种美好的愿望和梦想等意思;
“德”指的是无病、无灾、无战争、无错乱、安详、正能量、平和、快乐、喜悦、伟大等意思;
“勒”指的是无垢、美丽、圆满善意、愿望如意、利益和好处的意思。
这是在任何藏区都可以通用的一句话,只是,当我置身神山脚下,身体经受极端考验的时候,我似乎觉得,神山是可以听得到你的。
第一天下午,我们在补给点吃完泡面,看着天气预报显示,大概下午5点左右的雨,我们赶紧出发,争取在傍晚之前到达止热寺。
那会儿路上的人也非常少,我们只能走走停停,期望能找到通行的人,以免走错路。
“噼里啪啦”地打在集装房的铁皮上,声音显得愈发大。
不由得担心明天的天气,因为来阿里之前,我们还转了一座藏区的神山,也是被公认最难转的神山—尕朵觉沃,当时误入内转道,天气急转,我们就迎着冰雹和风雨,趟着冰冷的河水,走出了山。
我们坐在补给点的火炉边,一直在刷新最新的天气预报,但是都显示“阵雨”。
深夜,见我还在刷天气预报,志忠说“不管明天多大风雪,都转,我们不能在一个地方失败两次”。
也是,我这次来,不就是想从失败的地方爬起来吗?怎么可以又失败一次呢?
第二天一早,我们正在收拾东西准备出发,听到门外有人路过的声音,赶紧加快手里的动作,希望跟他们一起。
出门的时候,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冷,但冷空气似乎能从任何地方进入你的鼻腔,冻得生疼。

编辑 搜图
后来越来越多的人跟在后面,全是藏族人,我们俩体能没有人家好,自然被慢慢甩在后面。

/体能巨好的藏族人
我之前在网上看攻略,有人说,如果第一天体力还可以的话,可以住在小天葬台的补给点,也就是离垭口最近的一个补给点,这样的话,可以把最好的体力都留在翻垭口上。
志忠说,“不要管别人怎么走,你就想,这么多人能翻过去,为什么我们就不能?”
今年转山,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低头看路。等到累得喘不过气的时候,再抬头看,不是看周围的风景,而是看我前面的人。

编辑 搜图
曾经看过一段话,“自我”是一种虚构,你看不见摸不着,它需要不断和外界的事物碰撞,才能反弹出真实的模样。
所以,人要把“自我”至于不同的环境下,或许恶劣、或许舒适,反映出来的不同面,组合而成,也许才是你的“自我”。
但实际上,你的头脑里出现各种念头,而你暂时想不出来答案的时候,唯一的解决办法只有一个:往前走。

编辑 搜图
不要想自己的所做作为有什么意义,也不要强行去赋予意义。
我想这就是转山的魅力,当高反、寒冷、风雪、劳累一起像你扑涌而来,你只有不断往前,才能走出头顶的乌云。

编辑 搜图
因为你已经进入到自己的思想里面,专注地看着脚下的路。
刚过垭口,前面就开始下雪,风雪迎面而来,路上全是冰碴儿,一个不留神,就出溜出去了。
对于朝圣者来说,更是艰难,头向下,脚朝上,用这样的方式继续三步一叩首。
往返藏区9年,不管是在青海热贡,还是在西藏拉萨,每每看到朝圣者,除了敬佩,还有就是不解。
在很多人眼里看来辛苦的事情,为什么他们可以如此虔诚,不远千里从自己的家乡一步一步磕头到这里。
但又反过来想,我现在做的事情,也可能是在城市里吹着空调,吃着火锅的人不能理解的。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别人的理解,那我们内心的“自我”不就成了别人的“自我”了吗?

编辑 搜图
泥泞、沼泽、水坑,他们依然往里扑。抬起头来,一脸的水,再擦擦,然后继续往前。
下山的路走了很久很久,我们带了一把伞,仅仅够挡住前面的风雪。
大抵是神山听到了,当我们快要走出山的时候,我回头想给神山最后拍一张照片,映入眼帘的,竟然是雨后的彩虹。
竟然有点热泪盈眶,我不知道是不是神山真的听到了我的心愿。
也是走出山之后,才知道,那天是藏历八月十八,观世音加持日。
今年来阿里之前,我想,这应该是我最后一次来西藏了,走过唐蕃古道,走过阿里大环线,也即将走完山南地区。
只是当我看到彩虹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不是最后一次。
我计划着在30岁之前完成四座神山转山,至此,还剩一座卡瓦博格。
转完山,人不会有太多的改变,不会大彻大悟,也不会从此走上人生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