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者上钩前一句(姜太公钓鱼一愿者上钩是什么意思?)
太公姜尚在渭水边隐居,希望引起周文王的注意来建立功业。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钓”的姜太公为什么有这么多称谓?
说起"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应该没有人不知道,姜子牙这个名字更加是家喻户晓
但是在古代文献记载中却甚少有记载姜子牙这个名字,对于姜子牙,在文献中的称谓有师尚父、太公、太公望、吕尚、吕望、吕牙。
姜尚、吕尚、吕牙姜子牙其实是姜姓、吕氏,名尚,自子牙(或简称牙),所以可以叫姜尚,也可以叫吕尚或者吕牙。
在现在,姓氏一般指的是同一个概念,一个人基本只有一个姓,而且一般不会改变。但是在先秦时期,“姓”和“氏”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
《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
《左传隐公八年正义》:“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下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与子孙共相连署。其旁支别属,则各自立氏。”
姓的本义是指母系氏族的部落称号,最早源于部落名称或者首领的名字,而氏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一般源于后裔的封邑,所以在古代,只有贵族才有氏,普通人既无姓也无氏。
姜姓,在原始文明时期,炎帝临近姜水,所以以姜作为姓氏,而姜太公的祖先就是炎帝的后裔伯夷。
伯夷是炎帝的第十四世孙,是尧帝时期四岳国之一太岳的首领,四岳国因为辅助大禹治水有功,君主都被封为伯爵,所以伯夷的“伯”指的是爵位,“夷”是名字,同时四岳国都被赐姜姓,有吕氏(后简称吕氏),所以作为炎帝后裔的姜子牙的名字自然可以叫做姜尚
至于吕氏,在上文提及到氏的最常见获得方式主要是通过封邑。
在尧舜时期姜子牙先祖有的后代被封在了吕地。到了夏商时期,被封在吕和申的两波人有的成为了平民,而姜子牙就是被封在吕地成为了平民的那一支后人的后裔,所以姜子牙除了叫姜尚还被后世称为吕尚。
《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时期,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
太公师尚父太公这个称号,参考清代考古辨伪学家崔述的观点认为因为姜尚是齐国的首封之君,所以齐人追称他为太公。
师尚父这个称谓在《别录》中有解释:“师之,尚之,父之,故曰师尚父。父亦男子之美称也。”因此,师尚父是对姜太公的一个尊称。
太公望的“望”望,来源于“吾太公望子久矣”。当时周文王在出猎之前算了一卦,卦象显示这次出猎将会遇见人才。
后来果然在渭水之滨遇见了姜太公,经过一番交谈后,周文王感叹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这里周文王说的太公指的是周的先君。
因此太公望的“望”应该是周的先祖希望能够得到振兴周的人,而姜太公恰好符合这个愿景。
当然,关于这个"望"的来源史料解释比较少,这个解释也是参考了《史记》里面的观点。
当我们查阅古代的文史资料可以发现,对姜太公的称谓一般用吕尚、吕望、吕牙或者太公望而很少用姜姓的称谓,这又是为什么呢?
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解释:“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在夏商周时期男子一般只用氏,而女子用姓,姜太公是吕氏,所以在先秦时期的文献,对姜太公的称谓一般使用吕氏的称谓,而后代也几乎沿用了这些称谓而很少使用姜太公的姜姓来记录姜太公。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