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后两句是什么(“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出自哪里?)
回答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意思是在官场中虽然身份地位不高,但是依然关注着民间百姓的生活疾苦,每个人的一点一滴都对我们充满意义。这句话出自清代诗人郑燮的诗作《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学习用典|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首诗,是2014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中引用的。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是一首题画诗,诗题是《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诗的大意是:我在衙署房间里休息,窗外的风吹动竹叶的声音传进耳朵,让我怀疑是百姓啼饥号寒的疾苦之声。身为县令,级别低微,但民间的一切都与我息息相关,我又怎么敢怠慢呢?
从诗的题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就可以知道,这幅画和这首诗是赠给山东巡抚包括的。但一般来说,送给长辈、上司的书画基本上都是些吉祥美好的内容,而郑板桥送给包括的这幅画却是几支非常萧瑟的竹子,再配上这么一首“疑是民间疾苦声”的诗歌,明显有些不太正常。何以如此呢?
这就要从郑板桥在潍县县令任上赶上的山东特大水灾说起了。
诗歌的创作时间大约是乾隆十二年(1747),当时郑板桥正在山东潍县担任县令。
这期间,正是山东的多事之秋。此前的乾隆八年、乾隆九年,山东大旱,导致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到了乾隆十年后,气候又转而一变,接连几年发生涝灾,其情况尤以鲁西南和鲁西北为甚。特别是乾隆十二年,山东省竟然有98个州县都被大水所淹。灾害程度之烈,在整个山东历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了农作物的减产乃至绝产。古代医疗条件极差,严重的自然灾害之后,往往就是疾病的大流行。那几年的山东,可以说是惨到了极点,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吃人的惨剧。
而潍县的情况尤为严重。作为县令的郑板桥,心情是可想而知的。人们经常说杜甫的诗是所谓“诗史”,其实郑板桥的也差不多。《逃荒行》里,他叙写潍县大灾期间居民纷纷外逃的惨状:“道旁见遗婴,怜拾置担釜。卖尽自家儿,反为他人抚。路妇有同伴,怜而与之乳。咽咽怀中声,咿咿口中语。似欲呼爷娘,言笑令人楚。”除《逃荒行》外,他还写了《还家行》《思归行》等诗歌,都对这场灾害做出了如实的反映。
当然,作为一个爱民如子的县令,他的行动可不是只停留在写几首诗上,而是采取了现代叫做“以工代赈”的方法,大力兴修水利工程,打开粮仓,招募远近的饥民到工地就食,这不但救活了大量的百姓,也避免了饥民四处流亡带来的社会动荡;他还下令县里的大户轮流开设粥厂,供应饥民喝粥;调查到谁家有余粮,就令其平价售出,不许借机发财,更不许有所隐瞒。郑板桥的所作所为,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县令的权力范围。有人建议他先上报朝廷,等朝廷允许后再做行动,郑板桥断然拒绝了这种明哲保身的建议,说“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谴,我任之”。意思是,这都什么时候了,辗转上报需要时间,等到批复下来,老百姓也就死光了。假如上面怪罪下来,我一个人承担就是。好在他的顶头上司是开通的,对他的行为表示了赞许。这个上司,《清史稿·郑燮传》没有记载,但按照时间来推定,应该就是包括。
郑板桥的话语和行动堪称古代县令的楷模。总书记在县一级党委领导班子的讲话中提到郑板桥,更是大有深意。新中国成立后,县一级的治理仍然在国家治理中承担着重要职责。用习总书记的话来表述,就是县一级在中国的政治构架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层级,在国家治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县一级领导要谋几十万、上百万人的生计,管千头万绪的事务,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数据显示,我国有2800多个县(市、区)委书记,不到中国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总数的1%,但他们主政一方,所产生的影响远非这一比例可以衡量,是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一方面意味着县一级领导的责任大、担子重;另一方面,县一级单位的要素完整、功能齐备,党把干部放在这样一个岗位,也意味着党的信任,意味着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来源:共产党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