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名字,康熙名字叫什么?
康熙是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也是其在位时期的称号。在清朝时,皇帝的年号通常被用来称呼和标识其时期的历史记载。
古代人为了“避讳”也真是拼了,原来这些名字都是改过的
说起“避讳”,今天的人都没什么感觉,百无禁忌,但在古代,这可是人际交往的头等大事,一个不注意,就会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前几天看一档美食节目,做山药这道菜,主持人自作聪明地说,“山药”这个名儿起得好,既是菜,又是药,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其实,“山药”的命名,体现的可不是古人的智慧,而是古人的无奈。
山药一开始并不叫山药,而是叫薯蓣,在唐朝代宗时,因为唐代宗名叫李豫,为了避讳,凡是跟“豫”同音的字都不能再用了,于是薯蓣就改成了薯药(还好不是鼠药);后来又到了宋朝英宗时,英宗名叫赵曙,于是跟“曙”同音的字也不能用了,可怜的薯药又改成了山药,直到今天。
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比如现在用的马桶,其实本来叫虎子,从汉朝就有了,后来到了唐朝,因为唐高祖李渊的爷爷叫李虎,虎子就改成了马子,后来又演变成了马桶。还比如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本来叫启蛰,因汉景帝叫刘启,就改成了惊蛰。还有嫦娥,也因为汉文帝叫刘恒,而从姮娥改成了嫦娥。
这就是古代的“避讳”,只要皇帝一上台,他的名字和他的爸爸、爷爷的名字就成了敏感词,老百姓都不能再用了。
总结起来,需要避讳的对象主要有两大类,一是皇帝,二是长辈。先来说说皇帝的“避讳”。
说起严光严子陵,了解历史的人都不陌生,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顶级的隐士之一,“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四句话就是范仲淹专门为他写的。东汉光武帝跟严光是同学,很钦佩他的才华,好几次请他出山,他都没搭理,牛得不得了,让光武帝很没面子。不过,光武帝也不用太伤心,因为他的儿子给他找回了个大大的面子。
其实,严光本来姓庄,当时还没有“严”这个姓,庄光叫着也挺顺口的,不过等光武帝的儿子汉明帝一上台,就不能再叫庄光了,因为汉明帝叫刘庄,从此“庄”姓就改成了“严”姓,牛哄哄的庄光也不得不变成了严光。
俗话说,男子汉大丈夫“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其实就是一句空话,当你的姓跟皇帝有冲突的时候,你还能指望人家皇帝老爷来迁就你吗?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非常多。比如汉宣帝叫刘询,姓荀的都改成了姓孙,连大名鼎鼎的荀子也不能再叫荀子了,怎么办?改叫孙子?那不乱套了吗,人家正宗的孙子还不干呢,于是荀子在汉朝的史书上就被改成了孙卿。
还比如,汉安帝的爸爸叫刘庆,姓庆的就改成了姓贺;晋景帝叫司马师,姓师的就改成了姓帅(这个改的好)。
当然也有不服气的,想等皇帝没了再改回来,比如姓敬的。在五代十国时,后晋的皇帝叫石敬瑭,姓敬的不能再姓敬了,取半边改成了姓文。后晋灭亡后,老敬家一看不用避讳了,农奴翻身把歌唱,又赶紧改回来继续姓敬。结果没过几年,宋朝建立了,赵匡胤往祖上一查,爷爷叫赵敬,得,麻烦姓敬的再改回来吧。比如宋朝的著名宰相文彦博、民族英雄文天祥就是这么来的。
不光是老百姓得避讳,连皇帝自己家的人也得避皇帝的讳。比如赵匡胤的三弟,本来叫赵匡美,跟大哥的名走,后来大哥当了皇帝,就不能再跟了,改成了赵光美,跟着二哥赵光义走。可没想到,大哥去世后,二哥又上台了,这下二哥的名也不能跟了,只得又改成了赵廷美,还挺美。
在这方面,唐太宗李世民就开明得多,只要不是把“世民”两个字连用,别的都不用避讳。可惜,他这么开明,他的儿子却保守得多了,高宗李治上台后,觉得老爸太不讲究了,哪能体现出皇帝的威严,就替他狠狠地避了一把讳,凡是有“世”和“民”的,都不能用。比如三省六部中的户部,其实原来叫民部,不能再叫了,从此改成了户部。还有跟着李世民南征北战的大功臣李世勣,干脆改成了李勣,不准再用“世”字。更狠的是连观世音菩萨都不放过,只能叫观音菩萨。
借“避讳”之名大做文章的也不在少数,比如宋朝时有个大才子叫吴倜,有一次进京赶考,别的考生都跑去孝敬大奸臣蔡京,唯独吴倜没去。考试结束后,宋徽宗看了吴倜的卷子,大呼奇才,当即就要把他定为状元,这时,蔡京在旁边说了句:“这个吴倜公然不避讳,实在是大逆不道。”
宋徽宗一惊,赶紧又仔细看了看“吴倜”两个字,说没问题啊,这两个字不用避讳。蔡京解释道:“陛下请看这个‘倜’字,去掉右边的框,分明就是陛下的御讳(赵佶),这还不是大逆不道吗?”
徽宗虽然觉得这个解释有点上纲上线,但皇家的威仪也不能不顾,绝不能纵然这种拐弯抹角以身试法的人。于是,吴倜因一个莫名其妙的解释而名落孙山。
在清朝初期,顺治皇帝名叫福临,老百姓都在担心是不是连“福”字也不能用了,好在顺治皇帝比较大度,也没受过多少汉文化的熏陶,就昭告天下:“不可为朕一人,致使天下之人无福。”可惜的是,他的重孙子乾隆受过的汉文化熏陶不少,又替他做了一回主,规定对联中不得再出现“五福临门”的字样。
康熙和雍正也不是省油的灯,把矛头直指向古代的皇帝,康熙名为玄烨,于是唐玄宗不能再叫玄宗了,改叫元宗;雍正名为胤禛,于是赵匡胤也不能再叫这个名了,改叫赵匡允,崇祯也不能再叫崇祯了,改叫崇正。
那么,如果不小心犯了避讳,会有什么后果吗?还真有。唐朝法律就规定:“诸上书若奏事,误犯宗庙讳者,杖八十;口误及余文书误犯者笞五十。……名字触犯者,徒三年。”
宋朝还专门编了一部《礼部韵略》,详细规定了需要避讳皇帝的字,总共是325个,其中宋高宗赵构的“构”字需要避讳的最多,达55个。
除了避皇帝的讳,对家里的长辈也要避讳,俗称“家讳”。
《唐律疏义·职制篇》中明文规定,如果你的爸爸或爷爷名字里有个“卿”字,那你就不能做公卿之类的大官;如果名字里有“军”字,那你这辈子就别想当将军了……
唐朝大诗人李贺就深受其害。当年李贺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因为他的爸爸名叫李晋肃,就有人说他不尊敬父亲,竟然去考进士(晋肃谐音),结果才华横溢的大诗人就这样跟进士无缘,郁闷得不得了,仅仅活了26岁就郁郁而终。
另一位大诗人杜甫倒是没这个烦恼,但因为他爸爸名叫杜闲,所以他的诗中从来没写过“闲”这个字,而且他的妈妈叫海棠,杜甫一生也从没写过关于海棠的诗。不过好在杜甫没避爷爷的讳,因为他的爷爷叫杜审言,如果避“言”字,那杜甫也不能写五言诗、七言诗了,真是中国人的大幸!
因为避讳,也引出了很多非常有趣的事,比如东晋时,有一天,桓玄家里来了个客人,叫王忱,眼看天快黑了,就留他在家里吃饭,自然也少不了喝点酒。当时王忱正在服五石散,不能喝冷酒,怎么办呢?王忱就对一旁的仆人说:“把我的酒温一下。”
这句话刚出口,突然对面的桓玄放声大哭。王忱吓了一跳,连忙问他怎么回事,桓玄也不说,只管哭,直到把酒温好了才停下。
过了一会儿,酒又凉了,王忱小心地问桓玄:“我的酒还要温一下,你的也温一温?”
谁知,桓玄又放声大哭,直哭得声嘶力竭,晕过去好几次。王忱也吓坏了,这酒还是别喝了,赶紧走吧!
这桓玄到底为什么哭呢?王忱后来才想起来,原来桓玄的老爸叫桓温,当着人家的面张口闭口地“温一下温一下”,难怪人家受不了了。
所以去别人家里做客时,千万要事先弄清楚对方父亲的名讳,免得尴尬。不过,有时候也防不胜防,比如在唐朝时,有个才子叫周瞻,想走走宰相李德裕的门路,就写了几篇文章给李德裕送去。
这样的事在唐朝很普遍,像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大诗人都干过,也因为名人的赏识而声名鹊起,所以周瞻同学也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捞点名气。
可左等右等,一个多月过去了,还是没见回音,怎么回事呢?是自己的文章太差吗?应该不至于,小周这点自信还是有的,于是小周就买了点礼物跑去找李府的管家问问。管家一听他叫周瞻,就气不打一处来,叫道:“你姓什么不好,偏偏姓周?!”
周瞻有点莫名其妙,我姓周怎么了,李大人的父亲叫李吉甫,没有犯讳啊?
这时管家解释说:“你看你这个‘周’字,不光里面有个‘吉’字,还把它围起来了,这不是大逆不道是什么!”
还有更有趣的呢。在唐朝,有个人叫韦有翼,平时从来不笑,总是一副很严肃的样子,恨不得见谁笑就上去掐死他,而且从来不听音乐,一见有人弹琴就赶紧走开。人们都很奇怪:这人是褒姒转世吗?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因为他老爸名字里有个“乐”字。
北宋时,有个诗人叫徐积,因为他的老爸叫徐石,所以他一辈子也不碰石头,如果遇见石桥,宁可走很远的路绕过去,如果实在绕不开,就花钱雇个人把他背过去。
南宋时,有个人叫钱良臣,应该说这名字起得非常好,老钱也没辜负这个好名字,做到了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可惜到了他儿子那里就出问题了。有一次,小钱正在家里跟着老师读书,读到《孟子》时,有一句“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小钱一看,里面有“良臣”二字,正是爹爹的名讳,怎么办呢?干脆改成“爹爹”好了,于是张口读道:“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
明朝时,有个湖广巡抚叫宋一鹤,但在给上司杨嗣昌写报告的时候,署名都是宋一鸟。为什么呢?因为杨嗣昌的爸爸叫杨鹤,宋一鹤就只能化鹤为鸟了。
这就是古代的避讳,说它是文化也好,变态也好,都已经随着历史烟消云散了。等等,其实也没有完全烟消云散,比如你有了一定的职位,那你的名字也就成了避讳词,别人再也不能叫你的名字了,而是叫王局长、李主任、张主编……怎么样?是不是比直呼你的名字更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