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与口才(上海印象记)
想写这篇短文章很久了,无奈俗事缠身,竟是多日不曾更新。
从小就知道,上海产品是档次的象征,质量有保证。“上海的鸭子呱呱叫”。农村青年订婚,“永久”自行车,上海手表和缝纫机是必不可少的,号称“三大件”。再扯些新布做衣服,不是上海生产的不要。
小人书以上海人美和人民美术两家为主。文史哲非上海古籍和中华书局的不买。当然这两家近年来也岀过大路货和跑马书,商品经济么,难免会有些瑕疵。
杂志就更多了,《上海文学》、《上海故事》、《故事会》、《交际与口才》,办过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萌芽》,特立独行的《收获》:首发过路遥的人生、谌容的人到中年、陆文夫的美食家、史铁生的务虚笔记、余华的活着……。
字典、辞典和辞书类的,你可以看下个人的书架,多数由上海的文化人编辑,上海人的细致和严谨由此可见一斑。
至于说上海人排外,小编由于从未到过上海,不好妄下结论。只能说些来自于书本和影视剧的印象,我倾向于力挺上海人。
这个世界原本不是非此即彼,设若只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那么我们早晚会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
当下的上海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我相信聪明且开放的上海人一定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早日战胜疫情,回归以前平静而火热的生活。
有同学和小伙伴就在上海工作、打工,我同其中一位通过电话,也着实帮不上什么忙,或许聊聊天减轻些对方的压力也是好的。毕竟年前我在西安经历封城时就是这么过来的,记得看见手机上疫情通报新增为零的时候,眼泪止不往地往下掉。
上海也会迎来这样的时刻,且为期不远。祝福上海,祝福上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