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地板流?
移动和转身曾是评价一名球员技术优劣的标准,但在今天,这些善于地面作战的精英却被视为异类,这些“地板流”已被越来越多的在篮筐上飞来飞去的家伙所埋葬,他们也因此显得弥足珍贵。
自NBA成立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那些习惯在篮筐之上打球的家伙,留下的悲剧远远远多于喜剧。即使乔丹和科比问鼎总决赛MVP时,也早过了“飞得更高”的年纪。作为他们的后辈,莱昂纳德也从来不以弹跳和冲框闻名,由于他们掌握了教科书级的地面作战技巧,因而,即使体能与弹跳都下降明显,却仍能将自己的巅峰状态一直持续下去。
抛开空中作业对知名度的提升作用,联盟很少有球员乐于承认自己是个扣将。从“J博士”到拉文,那些因篮筐之上的精彩表现而被贴上“扣篮王”标签的家伙们,总是不厌其烦地向观众解释:“如果你认真看过我的比赛,就知道我是个多么全面的球员球员了。”
“时空领主”安德森
一场比赛的胜利,更重要的保证是球员扎实的脚步、正确的跑位、精准的投篮、稳固的卡位,而空中作业都属于锦上添花。“硬里子”球员都知道,先稳稳拿下两分才是硬道理,花活儿不过是送给球迷和摄影师的福利。
拉里伯德也许是NBA史上最伟大的地板流球员,尽管身高臂长,但在他看来,扣篮接近一种“动物性”的行为。他的第一任经纪人沃尔夫曾说:“假如拉里有一场比赛已经拿下了99分,接下来得到一个无人防守的扣篮机会,那他也会上篮或者助攻队友。”当贝勒、J博士、威尔金斯、滑翔机,乔丹将NBA战争由地面渐渐拉向高空,这位“地板帝”却固执的证明着飞翔并不等于爷们,陆地战其实更男人。伯德退役时,斯特恩的评语别具一格:“拉里改变了一代人欣赏比赛的方式。”
如果你觉得自己无法像字母哥、锡安那样成为百年一遇的“飞禽”型球员,那还是老实地淬炼地板流技术吧。10-11赛季的火箭队,由于姚明休战,火箭队的三大内线斯科拉、海斯和布拉德米勒在常规赛82场比赛中合力只扣篮6次——平均每656场每656分钟一次,这三位球员恰是三种地板流的代表:进攻型、防守型和策应型。休斯敦记者费根曾在专栏里嘲讽道:“当你看到一个只有1.98米且进攻技巧很烂的矮子成为先发中锋时,会有什么感觉?”海耶斯则淡定地回答:“我会大笑。”是的,换谁都会大笑,但是海耶斯就是靠着扎实的下盘和地面技巧,让一个个“飞人”在他面前无功而返。
而斯科拉习惯在休斯顿常年沉醉于地板上的探戈,声东击西的转陀螺把戏让无数糙哥上当受骗,大卫索普承认自己是他的铁杆粉丝:“看路易斯的比赛真享受,就像在阳光明媚的下午喝杯咖啡。”有记者曾问斯科拉为什么总是不把那该死的球扣进去?他笑着说:“难道你真觉得我这么高却不会扣篮吗?别闹了,连内特罗宾逊都能。但那并不是我的风格,能得分就行了,何必做无用功呢?”
很多球员都有斯科拉这样的想法——同样是得两分,我何必拼尽全力挤进内线,信手拈来的投篮岂不是更轻松?当然,这就需要一手优异的投篮功夫,诺维斯基自不必说,大卫韦斯特、扎克兰多夫和艾尔杰弗森拥有强壮的身体,却也很少在内线腾空而起。韦斯特的中投准心让挡拆外切的古老戏法不致失传,他和阿尔德里奇是联盟里仅有的两个能在比赛里跟诺维斯基投篮互爆的晚辈。他的前队友克里斯保罗就说:“大卫不是抢镜男,他真正关心的是怎样将球打进。”而这也正是被地板流奉为圭臬的核心价值观。
兰多夫在面框单打对手时,运用连续背转身与假动作早已是家常便饭,纯熟的中投像斗牛士的弯头剑一样屡屡击中对手的死穴。11年的著名黑八战役中,兰多夫化身“终结者”,关键时刻用各种不讲道理的投篮将马刺推入深渊。
而艾尔杰弗森的比赛则更让人痴迷。没有小斯和格里芬的长虹贯日,展现给你的只是纯粹老牌的内线技艺。他低位单打时的脚步,有当年麦克海尔之风,面框试探步结合中距离跳投的杀伤力同样惊人。单论进攻技巧,他至少排在同时代内线前三位,时常能打出媲美奥拉朱旺和邓肯的篮下脚步。
有“大支点”称谓的邓肯绝对是地板流的中坚。尽管在年轻时他可以轻松完成自由女神式暴扣,但越来越老行动越来越缓慢的他却能依靠地板技术延长其职业生涯,其征服对手的手段是散发古典气息的背身技术、扎实脚步以及标志性的擦板投篮,《扣篮slam》杂志甚至如此煽情地忽悠:“当生活和梦想越来越现实之后,蒂姆邓肯的地板流打法就更吸引人了。”年龄和生命令邓肯皈依纯粹地板流的同时,也令马刺的内线重新焕发了活力。类似的剧情,同样发生在加内特和绿军身上。
但是,不要以为一个人老到跳不动的时候就能自然而然归于地板流。真正扎实的地板技术,比如脚步、背、勾手,大致是一门童子功,学生时代就有很好的底子,否则类似麦克戴斯这样的折翼男,生涯后期虽能在活塞和马刺的绞肉战中尽职,但内线技术其实并不全面,半截篮加上正确的掩护和防守,差不多就是半路出家的地板流所能做到的极限。
NCAA曾经由于贾巴尔在内线横行而设立了“禁扣令”,这项把贾巴尔从“扣篮狂魔”活活逼成逼成“天勾”的规则,在NCAA最终搞了十来年,直到把他的师弟比尔沃顿也逼得各种地板技术炉火纯青才肯做古。篮球界也素有另一种观点,认为“紧扣令”没那么狭隘,它的根本目的不是打压空中猛兽,而是体现着一种对“孩子球员”的关怀和担忧。20名来自美国和加拿大的委员当年为此反复研讨,并最终决定继续执行,是因为他们不想未来的篮球手变成只会虐筐地“跳跳男”。后来的现实印证了专家们悲观的预言,如果说奥尼尔横空出世还仅仅是个基因突变的偶然事件,到了马丁、霍华德、钱德勒、斯威夫特等高中低档糙哥辈出时,篮球运动向着只需篮筐不需地板的方向发展已成为大概的事件。
让篮球回归地板,在如今这个年代也看似不太可行了,因为不止是内线球员,就连一些本应在地面打球的后卫们也已经飞到了空中。前些年的威少、沃尔,现在的莫兰特,这些身体素质变态的后卫们一个比一个能跳,一个比一个能扣,但是作为一名地面指挥官,他们似乎忘了控卫存在的意义。曾经单赛季场均三双的超级控卫奥斯卡罗伯逊的身体素质毋庸置疑,但他实际上却是一名地板流高手,他自称在NBA打球的十多年里从未扣过篮,也从来不为上十佳球而炫耀,而是更钟情于篮球基本技术,比如他的绝技背打和跳投。
鲍勃库西曾经说过:“如果要给控球后卫下一个定义的话,约翰斯托克顿就是最好的诠释。”斯托克顿在NBA效力18个赛季,其中有16季全勤,“幸运”显然不足以解释其漫长而稳定的稳健的职业生涯。当年参加选秀时,几乎每份球探报告对他的评价都是“身体素质较差,对抗性稍弱。”然而,正是这些成就了斯托克顿,扎实的基本功和朴实的球风使得他很少在比赛中受伤。尽管斯托克顿不能像很多身体素质出色的控卫那样飞天遁地,却能把全部本职工作做好,在NBA历史助攻榜和抢断榜上独占鳌头。
地板流的内在之美永远是给行家看的,就像黑泽明的电影,平时之下闪耀着技艺和智慧。斯托克顿时代之后,小将军约翰逊、比卢普斯、隆多,以及生涯后期的佩顿、基德,几乎每届冠军的控卫都是地板流,而非凤舞九天的空飞派。白巧克力和手套曾经的年少轻狂自不必提,基德出道时又何尝不够拉风,身体素质之强相当于一号位上的詹姆斯,1992年甚至还参加了麦当劳全美扣篮大赛,但最终他们亲吻奥布莱恩杯时,却都做足了减法,从天空回归到了地板。
美国人发明了篮球,但不得不承认,欧洲人玩儿的是更纯粹的篮球,扎实的基本功,全面的技术,默契的配合,精准的投射。篮球在欧洲如同一只凝在琥珀里的昆虫,保持了更多的原有风貌。
相比于美国球员,从欧洲走出的球员更善于打地面进攻。欧洲篮球很少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飞人球员,习惯在地板上稳扎稳打,崇尚集体力量。曾经名噪一时的立陶宛天王贾斯科维休斯,距离地面的高度很难超过一根烟,却照样能在欧洲赛场呼风唤雨。持有同样标签的还有:拒绝NBA召唤的帕帕卢卡斯以及短暂留美的斯潘诺里斯。或许托尼帕克算是比较另类的一位,他的绝活在于高速行进中依然可以从容转身,变相,如同赛车甩尾漂移,法国人开创了贴地飞行的地板流门派。
而现在比较出名的欧洲地板流则是“两个五花肉”。
东契奇之所以会在NBA打得得心应手,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他全面的进攻能力。对于防守者来说,东契奇并没有什么攻无不克的拿手绝活,可他的各种技术都高于平均水准之上,尤其令人难以掌控的是他独特的节奏变化。东契奇的速度不算快,很多防守者都能轻松跟上他的脚步,但却常常在他的急停和启动之间迷失,眼睁睁看着对手从身边划过。
而约基奇,在进攻端有点像职业生涯后期的萨博尼斯。他在内线的确是一个很大的威慑,可以“温水煮青蛙”般地折磨每一个没他高没他壮的防守者。他吃掉防守人的方法看起来很柔,一点都不凶猛,很少会跳起来,连投三分都是脚不怎么离地的投,但却总是可以取分。这两个看起来老老实实阳光男孩,确是球场上的老狐狸,善于利用身体和脚步,更会找到合适的角度突破、传球。
至于“摸着天”大博班,被称为地板流的原因一目了然——你长这么高,你也不用跳!
篮球是地板上的游戏,除去极少数善于空袭的全才,地板上行走要比飞来飞去踏实得多,地板上的精英才是真正的球上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