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军是什么意思(桂军和川军谁更强)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6年,邓小平游览风景秀丽的广西桂林,饶有兴致的女儿问道:“广西军和川军谁更强?”,稍加思索后,邓小平回答:“广西军能打,川军战斗意志强。”

那么为什么邓小平会做出这样的回答?广西军和川军历史上又有哪些辉煌战绩?他们的强悍属性又是从何而来呢?
要解答以上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懂什么是川军,什么又是广西军。
首先来说川军。
1902年,清政府任命岑春煊为四川总督,岑春煊从山西赴四川上任时,带走了两旗山西常备军和150名护卫,并在成都开办了四川武备学堂,这是近代四川新式军队和新式军校的开端。
后来,随着新式军武学堂的相继开办,四川的新军数量也不断扩充,到了1911年,四川省内已有新军17个镇。

1911年11月22日,随着重庆地区同盟会的起义,四川各地也相继爆发反清起义,革命军势如破竹,很快就包围了省府成都。
1912年1月27日,时任四川总督的赵尔丰通电全国,宣布四川自治,成立四川军政府。四川也成为首个公开宣布脱离清政府统治的省份。
这个时候的川军虽然只有不到两万人,但是成分极其复杂,既有清政府编练的新军,又有保路运动中发展起来的同志军,还有数量不少的同盟会革命军。
这些士兵加入川军的目的也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升官发财,有的是为了革命事业,而有的只是为了混一餐饱饭。

这就使得这些士兵的思想难以统一,为后来四川的军阀混战埋下祸根。
辛亥革命爆发后,川军先后参加了讨袁战争、护国战争和护法战争,但因为川军内部的勾心斗角和各路军阀的围剿,川军在这些战争中并未有多出彩的发挥。
反而在经历了这些战争后,川军内部的嫌隙越来越公开化,大小军官在各自的防区内佣兵自重,大肆招兵买马,相互攻伐。
从1912年到1935年,四川省境军阀混战的次数之多、烈度之大、祸害之深,都高居全国首位。
这个时候的川军仍然是被民众所厌恶、唾弃,恶习满身的“双枪兵”,其本身的战斗力也不强,直到出川抗战后,才凭借着一次次血战,打出了川军的赫赫威名。

说完川军,我们再来说说广西军。通常,我们把广西军称作桂系,桂系又分为旧桂系和新桂系。
旧桂系指的是广西提督陆荣廷麾下以广西边防军为主体的广西武装力量,这个时期的桂军有着浓厚的封建地主武装性质。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陆荣廷为了自身利益,也通电宣告广西独立,任职广西军政府副都督。
虽然从身份上,陆荣廷完成了从清朝军官到革命拥护者的转变,但他的骨子里仍然是封建军阀。

被选为军政府副都督后不久,陆荣廷就扯下了革命者的面纱,露出了封建军阀的真面目,他利用手中的兵力和权力,将同盟会成员排挤出广西政府机关,将广西军政府变为自己的封建地盘。
这个时期的旧桂系从陆荣廷到底下的各级军官,绝大部分出身于马平、桂平、武鸣三地,被人戏称为“不平则鸣”。这些军官和当地地主、鸦片商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代表的也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从1912年到1924年,旧桂系控制两广地区长达十二年之久。
1924年到1925年间,李宗仁相继击败陆荣廷、沈鸿英、和云南滇军唐继尧部,统一广西。

为有别于陆荣廷的旧桂系,历史上将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三人主导的桂军称为新桂系。
新桂系入主广西后,在爱国将领李宗仁将军的主导下,桂军接受广州国民政府的改编,成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
在之后的北伐战争和二次北伐中,桂军在有着“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率领下,从镇南关打到山海关,“广西狼兵”的威名传遍天下。
1937年7月7日,日寇借口士兵失踪,进犯我宛平县城和卢沟桥,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爆发了。
守土抗战、老幼有责。背负着家乡父老的殷切希望,川军和桂军,也告别故土,向抗日前线开拔。

川军和桂军都是在辛亥革命前后组建起来的新式军队,在军阀混战的时代,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他们迫不得已向同胞举起了手中的枪。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寇向我华夏大地发起全面侵略。
守土抗战,人人有责,川军和桂军也纷纷告别故土,带着家乡父老的殷切希望向抗日前线开拔。
八年全面抗战中,无论是川军还是桂军,他们的英勇善战都让日寇闻风丧胆。“无川不成军、广西狼兵雄天下”这两句谚语也传遍天下。

那么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川军和桂军又有哪些可歌可泣的战史呢?
先来说说川军。
日寇在1937年12月12日侵占南京之后,将攻击重点指向战略要地徐州。1938年2月初,津浦铁路南段日军突破淮河,由于韩复渠的卖国行径,北段日军未受到任何大规模抵抗,轻松进逼临沂、滕县。
其中,滕县扼守津沪铁路咽喉要道,距徐州仅一百多公里,一旦失守,徐州以北将无险可守。
为了攻陷滕县,打开徐州的北大门,日军方面派出了第三十三旅团,该旅团满编兵员达8000人,并且有坦克、大炮等重武器。
担任守备滕县任务的是川军的122师,师长王铭章是川中名将。

此时的122师武器装备多为四川土产的七九式步枪、大刀、手榴弹和少量的土造机关枪、迫击炮。除了装备陈旧外,由于该师在山西东部已经经历和日寇的血战,伤亡惨重还未得到及时补充,实际战斗人员只有5千余人。
敌我力量对比的悬殊并没有让王铭章胆怯,在动员讲话上,他大义凛然地告诉全军将士,他将与全体官兵一起,誓死保卫滕县,城在人在,城亡人亡,直到牺牲最后一兵一卒。
从3月9日开始,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滕县发起猛烈攻击,突入城内。
川军将士开始了与敌军逐楼逐栋、逐街逐巷的争夺,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川军毫不畏惧,有的连队哪怕只剩下14个人,也要向敌发起冲锋,誓死夺回阵地。
从3月9日到3月18日,王铭章率领川军122师死守滕县9天,5000余官兵全部壮烈殉国。虽然最后寡不敌众,没能守住城池,但是击毙击伤敌军七千余人,给了日寇沉重打击,拖住了日军南下步伐,为后续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这一仗,也让川军真正成为了一支铁血雄师。

说完川军,再来看看桂军。
1944年,日寇的海空主力在太平洋战场被美军彻底消灭,海上交通线也因此断绝。但日本方面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中国的侵略,反而疯狂进犯广西地区,意图打通从华北到越南的“大东亚动脉。”
1944年10月26日,日军调集3个师团、2个步兵联队、8个炮兵大队总计15万人向我桂林进攻,配合进攻的还有数百辆坦克和飞机。

此时驻守桂林的是桂军的国民革命军第31军,不仅在武器装备上远远落后于日军,由于被上级抽调兵力,在战斗开始前,实际只有不到两万人的兵力。
从战场态势上看,桂林已经是一座被团团包围的孤城,且守城的部队由于缺乏钢筋水泥等材料,防御工事只有一些岩石、砖块构成的临时工事。
如此悬殊的敌我力量对比,如此恶劣的战场态势,在中外军史上都极为罕见。
可就是这样的条件下,桂军之战斗力仍然一如既往的强悍。
开战之前,第三十一军军长贺维珍告诉全体官兵,广西是桂军的故土,广西的土地上住着的,是各位的亲人、好友。全军将士务必以必死的决心迎击日寇!

正如贺军长所说的,桂林保卫战中桂军的表现绝对无愧于广西狼兵的称号。
整场战役中,桂军面对7倍于己的敌人毫不畏惧,绝不退缩。将自己的鲜血洒满了桂林的每一寸土地。
在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下,11月9日,日军突入桂林城,但呈现在他们面前的,却是让他们胆战心惊的一幕:
桂军士兵和民团民兵们一起,赤裸上身,腰上绑满了揭开盖子的手榴弹,挥舞着大刀向他们发起冲锋,一队倒下,从废墟中又冲出另一队,至死都在冲锋的路上。

整个桂林保卫战期间,桂军无一人投降,以近乎全军覆没的代价重创日军,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川军和广西军都先后告别故土,开赴抗日前线。
抗日战场上,在民族大义面前,川军和广西军都展现出了军人的血性和悍不畏死的战斗意志,在诸如滕县保卫战、桂林保卫战等重大战役中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英雄赞歌。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我们很难比较川军和广西军到底谁更能打,但是,他们都有着勇猛、强悍的属性。
那么造就川军和广西这种强悍属性的因素有哪些?邓小平“广西军能打、川军战斗意志”的回答又是否有道理呢?
首先,造就两军强悍属性的,是恶劣的自然环境。
四川群山闭塞,自古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广西地处南蛮,五岭连绵,山高林密,野兽出没,也绝非适宜居住的地区。

这样的自然环境使得很长一段时间内,广西人和四川人都要面对野兽的袭扰,为了保证生存,不得不练就过人的胆量和身体素质,这也是广西军和川军战斗力强悍的基础。
其次,是特殊的地理位置。
四川和广西在古代都是蛮荒之地,远离中原地带,文明发展相对落后,受儒家礼教条条框框约束较少。使得当地人很长一段时间内喜好用武力解决问题,养成了尚武的习惯。
同时,四川和广西在历史上,一个靠近西羌、吐蕃等少数民族地带,一个地处南荒,在传统的汉地十八省中都是边境地带,长期作为战场,自然没少经历战火的洗礼。
这也是造就了广西军和川军战力强悍的因素之一。

最后,是宗族和地盘观念的影响。
宗族观念,是我国传统观念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在原始氏族社会时期,同宗同族的人聚居在一起,逐渐形成部落、国家。
随着文化的民族的融合,不同姓氏之间的隔阂逐渐消融,但由于四川和广西在古代地处偏远,“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宗族观念依旧根深蒂固。
大宗族划分大的地盘,小宗族获得小的地盘,一旦出现地盘冲突问题,宗族间往往诉诸武力,进行械斗。
明末清初广西的土司混战、民国时期的四川军阀混战,究其根本原因都是为了抢夺地盘。
在长期的这种宗族、地盘观念影响下,两地的民众骨子里也流淌着好勇斗狠的血,为广西军和川军注入了强悍的基因。

那么在同样强悍的基因下,邓小平同志又为何细化出广西军能打、川军战斗意志强的结论呢?
其实邓小平与四川和广西的渊源都很深,他1904年出生于四川广安,自幼目睹了四川军阀的连年混战。参加革命后,又前往广西,领导了百色起义,在桂系军阀的眼皮底下开辟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可以说,对于川军和广西军的战斗力对比,邓小平拥有很强的话语权。
他之所以说川军没有广西军能打,主要还是因为早期的川军吸食鸦片成瘾,纪律涣散。而且面对的都是四川本地军阀,军队中沾亲带故者不计其数,当然不会下死手。
但仔细思索后,邓小平又补充了一句川军战斗意志强,乃是因为在抗日战争中,面对全中华民族共同的敌人,川军一改往日的作风,常常在武器装备不如敌军的情况下,不知疲倦地“撕咬”日寇,哪怕只剩最后一人。
这体现了川军在抗日战争中极强的战斗意志。

而邓小平之所以说广西军能打,则是基于广西军队的历史战绩上。
早在明朝时,广西士兵就以强悍出名。戚继光当年来到广西,偶然遇见广西的宗族械斗,只见两拨广西人毫无惧色,哪怕赤手空拳、孤身一人也要向对方人群中冲去。
深受震撼的戚继光当即决定在广西募兵,广西士兵也在后来的抗倭斗争中打得日本浪人魂飞魄散。
后来明末的抗清斗争,袁崇焕率领一万广西士兵对进犯的二十万满清铁骑给予迎头痛击,也在广西军队的历史战绩上再添一笔佳绩。
其实,不管是川军还是广西军,他们在抗日战争中和湘军、西北军、以及其他抗日部队一样,都是我中华民族的好儿郎。

他们在抗日战场上用血肉之躯组成钢铁长城,用悍不畏死的意志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英雄赞歌,当真无愧于家乡父老的殷切希望。
直至今日,四川和广西作为劳务输出大省,还源源不断地向外省输送生力军,在新的战线上继续书写自己的“战绩。”
让我们向当年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先辈英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也向为建设伟大祖国而奋斗的所有省份同胞们道一声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