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天地成语有哪些(表达了诗仙李白最高精神境界的一句成语《别有天地》)
《别有天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另一种境界。也用来形容风景引人入胜。
《别有天地》典出《李太白全集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李白才华横溢,胸怀壮志,很希望身赴仕途,为朝廷出力。
可惜当时的官场非常黑暗腐朽,而李白偏偏是个性情中人,他光明磊落、刚正不阿的性格,与官场潜规则注定格格不入。因此十多年仕途四处碰壁、志不得展。
直到人到中年,李白才终于受到唐玄宗的召见,使得他的天纵才华,在都城长安名动一时。
但当时的唐玄宗是一个只知追求享乐的太平皇帝,朝廷大事都操控在奸相李林甫和大太监高力士等人的手中。唐玄宗召来李白的目的,只不过是让他做一个为自己歌功颂德的御用文人而已,丝毫没有让李白参与朝政的打算。
但李白的性情历来孤傲,在皇室及权贵面前也没有丝毫的奴颜媚骨,为此得罪了不少达官贵人并遭到高力士等人诬陷,很快就失去了玄宗皇帝信任和喜爱。
李白明白了唐玄宗压根没有重用自己的意思,同时又担心小人诽谤引来灾祸,干脆主动请辞皇帝,离开了京城。
李白前后在都城长安生活了三年,目睹了统治者的腐化和政治的黑暗,据此写出了许多优美深刻的传世诗篇。
离开长安之后,李白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山川游历生活。因为长期在现实生活中屡遭挫折,他产生了求仙问道的想法,希望能够籍此摆脱痛苦郁闷的现实,寻求获得精神上的快乐感受。
游历期间,李白写过一首[山中问答]诗,表达他追求美好生活境界的愿望。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编者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是陶渊明的境界;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李太白的境界。
两位大师字里行间都是在追求一种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生活及精神目标。但相比之下,老陶的境界似乎比小李略胜一筹,显得更加厚重深远一些。
因为陶县令身处喧嚣的人群之中,却仍能闹中取静,清净自如,不为声色犬马所扰动。而李谪仙却一定要来到了没有人烟的地方,身边扫除了一切尘世纷扰之后,才能达到心性静谧、无欲无求且怡然自乐的人生佳境,此为树欲静而风不止,是附加了条件的淡泊致远。
陶渊明一世贫寒,经常囊中羞涩,三餐不继,但即使生活窘迫如此,他也不肯丢弃闲居不仕的想法,出去做官以求财,而是终其一生流连山水,乐享田园。
李白是个富二代,生来衣食无忧,从来都不差钱,更无须去朝廷谋个官职来改善生活。李白虽也是个率性不羁之人,时常忘返于山川绝景之美,纵情于高朋杯弦之乐,既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壮阔豪情,又有[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的高洁风骨,说尽了李白豪放浪漫、粪土权贵的诤诤风格。
不料在遭贬途中,忽然接到了皇帝特赦并提拔他的喜报,李白高兴得一晚上睡不着觉,天还没亮就赶紧[朝辞白帝彩云间],恨不能[千里江陵一日还]。
可见,诗仙李白虽不似诗圣杜甫那般官迷心窍,却也始终对升官发财是一直心向往之的,时刻不肯稍有忘怀。这与陶渊明一辈子淡薄功名的坚守比起来,的确有些节操进水了。
去那些古洞仙山中寻求闲逸安静,只是身静,在闹市中坚守的淡定安静,才是真的心静。身静是被动的,心静是主动的,身静而心不能静,离了静地则静不能持也;
而做到了心静,则虽身处不静之地,亦能静由心生。说是世外桃源,其实还是在世内,因为天底下哪里真有什么世外之地,即使貌似世外,只要有了人迹,也就成了世内了。是以,世外还是世内,不是由那个地方决定的,而是由那个人的心思决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