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达之我主沉浮(这座长三角城市疯狂围填海)
◎智谷趋势(ID:zgtrend) | 黄汉城
全中国哪一个城市最充满谜团?
有人说是河西走廊上,那个代号404的城市,它神秘到连名字都没有。也有人说,是两千万人口的帝都,这里有很多地方都是高墙深院,密不透风。
在我眼里,长三角有一个富甲天下的城市同样很迷。
明明这里的民间资本超过一万亿[1],号称中国最富裕的城市,钱多到炒房都是一栋一栋的买,明明这里走出了两百多万乡民,在海内外各地创办了数以万计的工业企业,呼风唤雨,但是这座城市的人均GDP却是全省最落后的,而且经济增速常年倒数第一!
人很富,城市却差点沦为全省最不发达地区。如此诡异的地方,叫做温州。
继2011年民间借贷危机爆发后,温州房价腰斩,经济进退维谷。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温州模式”走到了终结。不过,作为东方犹太人的老巢,温州怎么会自甘沉沦呢?
这不,当上海忙着推进自贸区(港)试点,深圳忙着赶超香港时,温州正在悄悄憋一个大招——
它丧心病狂地围填海,抢在国家下达最严“禁围令”之前,硬生生造出了一个海上温州!
这场气吞山河、敢叫天地换日的史诗级工程,绝对是中国数千年建城史上极为大胆的计划。
前无古人,恐怕亦后无来者。凭借这些新造大陆,温州成功上演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绝地大反击。
温州人,又再次证明了自己是历史缔造者的身份。
中国太大、太复杂了。我们用四十年时间走完别人两百年的历史,诞生了无数的魔幻现实主义故事,许多反常识的谜题普通人很难以想得通。智谷趋势原创丛书《中国城市大洗牌》就是为了解答这些谜题而生的。
我有一位帝都深处的老朋友看完后幽幽一叹,“估计你们这本书,很多市长都是巴不得‘阅后即焚’的,透露太多天机了”……
京东秒杀促销现价39.5
↑↑点击购买,大力支持
01
全球都缺温州人一个宇宙鲁班奖
在瓯江的出海口上,有一座美丽的霓屿岛,岛内居民以渔业为生。千百年来,它一直孤悬于东海之上。
走南闯北永不安分的温州人,愣是建了一条全国最长的14.5公里跨海公路大堤,将它与隔岸相望的灵昆岛牵起手来。
这还不够,温州还通过围涂工程不断地填满中间海域,把灵昆岛、霓屿岛以及后方的洞头主岛连成一体。
如果今天你从高空俯瞰,会发现原先分散的几个小岛屿,已经差不多形成了跟大陆相连的“温州半岛”。这气势,有没有一种苍茫大地,我主沉浮的感觉?
温州70年代卫星影像
温州2020年卫星影像
来源:浙江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浙江)
据媒体报道,温州滩涂资源丰富,全市理论深度基准面以上的可围滩涂有86万亩。所以,你别以为一个半岛工程就能让东方犹太人满足了。
温州人的野心远远不止于此。
在这个“温州半岛”的南边,温州谋划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填海项目:瓯飞工程,总面积达到惊人的20万亩,加上远期规划甚至达了63万亩。
瓯飞工程总平面图
来源:温州市瓯飞开发建设管委会官网
2011年,这个国内单体面积最大的围垦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总投资规模预计超过800亿元。
历经数年的围垦,今天瓯江与飞云江之间的大陆地形,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龙湾区就像一把刀一样横出海面。
而且,不单单是市区在扩张,温州底下的几个县市也在疯狂造地。
乐清市的乐海围垦工程,总面积9000亩,现在变成了智能科技产业园和环保产业园。平阳县的西湾围垦工程、墨城围垦工程,面积分别为2万多亩和6800亩,现在已叫平阳滨海新区、墨城工业园。苍南县的江南海涂围垦工程,面积4.342万亩,现在挂上了龙港新城的牌子。
温州近100公里的海岸线上,洋洋洒洒布满了至少十几个围垦工程。有的已投入使用,有的还在日复一日地吹填砂,比如说龙湾二期、飞鳌中期。
看这架势,再不拦住他们,七大洲恐怕是要重新连在一起了。
来源:温州晚报2015-07-28 红色面积大抵都被叫停
虽然2018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禁围令,除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外全面停止新增围填海项目审批。温州好些规划就此夭折。
但是据不完全统计,那些经正规审批并围起来的面积,加起来超过了38.73万亩(258平方公里),几乎是再造一个海上温州。
就“建成区面积”而言,则约相当于两个大同,三个莆田,半个沈阳大小。(沈阳不含新民市的建成区面积)
温州围垦项目不完全统计表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报道梳理
这些极为宝贵的土地资源,在关键时刻“救”了温州。
京东秒杀促销 现价39.5
↑↑点击购买,大力支持
02
历史上最危险的时刻
温州爱炒房天下皆知。之前,温州人靠着民间借贷和杠杆,撑起了一个火热的本土楼市。
2011年的时候,多个企业老板因为资金链条断裂而开始跑路,引发了严重的民间借贷危机,最终房地产泡沫崩盘,房价腰斩,整座城市哀鸿遍野。
2013年温州就开始生不动了,出生人口同比少了1.12万人。2014年温州常住人口规模出现萎缩,从919.7万人锐减到906.8万人,12.9万人用脚投票逃离了温州。
那几年,可以说是温州历史上最危险的时刻。
中国已换挡进入了中低速发展阶段,几乎所有城市的步伐都慢了下来。对任何地方主政官员来说,未来的日子只会越来越有挑战性。产业升级、环保压力、地方债务……外界普遍以为,温州就要跌入深渊了。
但是,诡异的一幕还是发生了。
2015年,温州实现经济增速8.3%,全省排名整整前移了7位。此后每年的增速稳居浙江省前3名以内。同样是2015年,温州人口止跌反弹,进入连续的稳定增长阶段。
温州常住人口情况
数据来源:温州市统计公报
换句话说,温州只是短暂衰退了两三年,然后就开始复苏了。为什么奇迹会光顾温州?2015年之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最大的原因,就是关键时刻这些新造大陆逐渐发挥了效应。
十几二十年前,温州就先知先觉,开始了大规模的向海要地。不过,这些项目大多集中在2006年之后实现海堤合龙,随后再经过吹砂、沉降、验收等程序,延后了几年才正式投入使用。
温州部分围垦项目进度表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梳理
里头有一部分是作为农田,通过占补平衡原则转化为城区建设用地征地指标,缓解市中心用地紧张局面,一部分是建成各类产业园区,用于招商引资。
2015年前后,正是这些产业项目进入开工/投产的高峰期。于是,社会新增了就业岗位,政府收获了GDP和税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滋滋冒烟。当年填进去的每一把沙,最后都开花结出了真金白银。
来,我们感受一下这些白衣骑士的画风——
温州招商立项不完全统计表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报道梳理
2014年力诺流体科技进园生产,这是全国工业自动化阀门领域前三强;
2016年中科光电投产,年产超过9.6亿支陶瓷插芯和3亿支芯尾纤。这家企业生产的超精度陶瓷插芯产品全球市场位居第二;
2016年温州新科实现搬迁投产,成为国内贵金属和有色金属超细微粉体材料生产规模最大的企业;
2018年威马汽车年产2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生产线开始运行;
……
这里头,除了本土龙头企业的再投资扩大规模,还有不少是在外温商的回归项目,比如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华峰集团。
其实,放眼东部沿海,全国也有不少城市在填海造地,但很多是弄了半天,可能还是一股熟悉的配方味。
比如说汕头,一座跟温州特别像的城市。同样是海洋文明精神、同样是东方犹太人称号,同样是地少人多。
结果国家级的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之东海岸新城(新津片区),吭哧吭哧建设多年后,耸立起了许多商业楼盘。相比之下,温州干的更多是产业导入。这大大推动了温州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如果没有这些新造大陆作为招商引资的承载空间,很难想象温州能够强有力的复苏。
要知道,温州的地形是“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3亩,土地资源比黄金还要稀缺。
03
生也土地,死也土地
过去十来年,温州过得很憋屈。
我们拿深圳做个比较。这座城市经常说自己全国最无地可用,但对比起温州,深圳的土地可开发空间真的不要高得太多。
根据住建部的统计数据,2002年深圳的建成区面积是168 平方公里,温州(含瑞安、乐清)为153平方公里,两者处于差不多的水平线。
到了2017年,深圳翻了5倍达到925平方公里,温州只翻了1倍到300 平方公里。
虽然深圳是1200多万人口,必然会要求更大的开发强度,但温州的人口也逼近1000万人口,着实不低。
可见温州不是不想扩张,而是根本就没法扩张。建成区面积不及深圳的1/3,主要还是受到土地空间束缚。
深圳温州建成区面积比较
正是这个土地魔咒,杀死了“温州模式”的神话。
上个世纪末,在政府的“无为而治”下,温州的草根民营经济迅猛发展,很快就崛起成为中国鞋都、中国电器城、中国制笔之都、中国锁都,是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地方。
加上还有几十万温州人在海外布局了庞大的商业网络,有上百万温州人在全国各地创办了数万家工业企业。按理说,温州人掌握的资产富可敌国,一定能通过再投资加速本土产业升级吧?
不,你想得太简单了。
由于缺地,温州没办法像宁波那样上马巨型钢铁、炼化项目,一举摆脱轻工业结构进入重化工时代,从而搭上中国这辆基建狂魔的顺风车高速增长。临港工业需要大片大片的平坦海岸线,温州要解决几百万人的舒适生活空间都略微有点吃力,哪来那么大的手笔。
“苏州模式”兴起的时候,温州也只能干巴巴看着。人家的平原面积占比55%,卖起地来豪气得很,只要外商肯过来投资,土地都能白送。苏州就是靠着引进外资,成功布局起电子信息,光电产业等,一只脚迈入了资本技术密集型经济。
各市实际利用外资金额
碍于狭小的天地,温州市根本施展不开。
所以,等到温州人通过发展小商品轻工业,赚得盆满钵满之后,转身一看,仍旧是打火机,纽扣,眼镜等传统产业,利润回报率极低,再扎进去就严重产能过剩了。
如果这时候有大型跨国公司的布局,有重化工产业的存在,或许本土的中小民企还可以投资做上下游配套,再一步步谋求转型升级。遗憾的是,没有。
温州人财富跟温州市的产业之间,出现了一条巨大的断裂带。这条断裂带,让海内外温州人的庞大资本,难以源源不断地回流到实体经济。
然而,钱总是要寻找出路的。在这个历史性时刻,温州人错误地选择了房地产。这里头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受历史上永嘉学派的影响,骨子里的功利主义演化成急功近利,执着于寻找最有确定性、最优回报的产品。一个是长期以来,生存空间狭小一直是温州人千百年来挥之不去的痛,唯有置业不动产才能令人安心踏实。[2]
资本大量涌向房地产之后,造成了两个苦果:
第一,温州的房价一路飙升到全国第一,碾压北京和上海。连带着,这里的地价也令人高攀不起,最终造成了温州的产业结构出现“代际锁定”。
以2011年为例,温州的工业用地价格高达1767元/平方米,折算下来,一亩要117万元,排名全国第二,仅次于深圳。
2011年中国工业用地价格排行榜
对于动辄上百亩用地的流水线自动化工厂,这个天价根本无法承受。不仅在外温商更不愿意回归了。本土企业在发展成巨头,需要扩大工厂时,也只能逃到更便宜的地方去。
于是,温州的产业结构常年停留在低、小、散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饱受人民币汇率变动、反倾销之苦。[3]
第二,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温州终于成功地将自己建设成为富庶浙江的最落后地区。
由于实体经济缺乏民间财富的大力输血,GDP难以快速扩张。早在2005年,“温州模式”就结束了黄金时代。从那年开始,温州的经济增速长期徘徊于全省倒数第一二名。
与此同时,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温州人又特别爱生娃,富人罚着生,穷人偷着生,天皇老子也拦不住温州人的洪荒之力。
一边是停滞不前的分子,一边是迅速膨胀的分母,温州的人均GDP就变得惨不忍睹了,常年在浙江省11个城市当中垫底。有些年份的人均GDP甚至还低于全国平均线。
数据来源:根据各市统计数据计算
2012年2月,时任浙江省副省长、温州市委书记曾在世界温商大会上自嘲,“盛名之下,其实难符。现在,温州已经成为了相对欠发达地区。按照这样的发展形势,用不了多久,温州将成为全省最不发达地区。”
04
重回大国叙事的主视角
其实,中国排名前十的城市,基本都处于一马平川的平原。[4]这绝对不是简单的巧合。
温州的故事,从一定程度上也能够解释,为什么长三角跟珠三角之间会出现一条上千公里的塌陷带,没有涌现出一个超级城市或者特大城市。
因为这里是连绵不绝的丘陵地带,土地空间天然狭小,包括福州、厦门、汕头在内的几乎所有城市,都面临着跟温州同样的困境。
而长三角和珠三角,恰好就是这条丘陵地带唯一的大平原,自然更能发展得好。
曾经,无地的天花板,让无敌的温州人品尝到了自废武功的滋味。幸运的是,温州人最后还是通过围海造地,让整座城市格局焕然一新。
现在,那些被叫停的工程还在等待政策窗口,那些仍在吹砂填埋的海域则等待未来有一天能够揭开面纱,那些已形成的新大陆则期待着招来更多项目,盖上更多的工厂和楼宇。
当你觉得温州已经从大国叙事的主视角消失的时候,他们又凭借着“只有温州人想不到,没有温州人干不到”的精神,重新杀回了主战场,成为这些年中国陆域面积不断膨胀的最大功臣之一。
温州从瓯江时代跨向东海时代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了。这座城市,完美地阐释了何为“生也土地,死也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