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王安石资料(王安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
王安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名列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老人。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他的家族里中进士的人很多,可谓是书香门第。其父王益,祥符八年(1015)进士,官至江宁通判。王安石出生于王益任临江军判官时的清江官舍内。1030年,王益知韶州,王安石随父在韶关度过了三年时间。十三岁时,王益丁父忧,王安石回到故乡临川。十六岁时,他还随父到过汴京。十七岁时,王益通判江宁府,王安石又随父东下。十九岁时王益去世,王安石将父亲安葬在江宁牛首山,并在那里守孝三年。广泛的游历开阔了王安石的眼界,使他对各地老百姓的生活状况有直接的了解,提高了他对社会的认识。王安石的母亲吴氏出身抚州望族,好学强记,是非取舍,见解超出一般人,而且教育子女极严。这两点对王安石后来坚定地推行变法,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1041年王安石入京应礼部试,第二年即以第四名的成绩登进士第,签淮南判官,受到长官韩琦的器重。王安石生活的时代,北宋政府已经积贫积弱,对外不能御敌,对内无法安民,国家形势很危险。
王安石二十二岁登入仕途,公干之余,常常一个人留在官舍读书作文,不将时间浪费在无聊的官场应酬上。有时他通宵达旦读书,一早又要办公,所以来不及洗脸。有一次,他这副狼狈相被韩琦看到,韩琦以为他晚间喝酒放纵过度,王安石也不加申辩,依旧每天坚持深夜读书作文。
1044年,王安石任满,按规定可以求试馆职,王安石没有这样干,第二年,朝廷派他去做鄞县知县。王安石在鄞县任上跑遍了全县乡镇,动员各地农民兴修水利,体现了他实干家的本色,也反映出他超群的吏才。鄞县任满,文彦博推荐他去京城做官,他不干,朝廷于是派他到舒州任通判。舒州任上,欧阳修又向朝廷推荐他,他以家贫母老为由拒绝了。王安石久久不肯当京官,一则是因为他不想卷入朝廷内部的派系纷争,二则是想多多接触基层,增加实践经验,为人生的大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1056年,王安石调任开封府群牧判官,与欧阳修首次相见,两人有诗表达互相倾慕之情。这期间他还与苏轼兄弟刘敞、刘攽、梅尧臣等结识。第二年王安石知常州,短短的一年任期内,他主持开凿了一条运河。不久,他升任江东提点刑狱。他向朝廷建议,取消茶叶专卖,实行茶商运销,由政府抽税。事实证明此举远比专卖制度带来的收益为多。这一年,他给仁宗皇帝上了一封万言书,提出要从“教之、养之、取之、任之”四个方面改革现行政治局面,深得仁宗重视。四十岁那年,王安石结束了地方官生涯,任三司度支判官,掌管财政。一年后升知制诰,为皇帝起草文件。1063年,王安石的母亲吴氏去世,王安石回江宁守孝。英宗即位后,王安石一直托病呆在江宁,潜心研究经学,并开馆授徒,培养了一大批学生。
1067年,英宗病死,神宗即位,王安石应召赴京,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给神宗,提出主张变法的理论和依据,神宗便任命他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开始实行变法。他创设了变法主持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并起用一批新人,如苏辙、程颐、吕惠卿等。王安石从理财入手,先后颁布了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变法触动了大地主们的利益,他们纷纷抵制,弄得神宗也动摇起来,王安石提出“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天变不足畏”这一著名的“三不足畏”理论来稳住神宗阵脚,但是,无济于事,王安石看到变法无法进行下去,便请求辞职,出知江宁府,回蒋山闲住。
半年后,朝廷改革派和反对派斗争仍很激烈,神宗又命王安石出来做宰相,但是朝中元老大臣如韩琦、欧阳修等坚决反对变法,连王安石的弟弟也加入到反对派当中。这一年十月,天空出现彗星,深居后宫的太皇太后、太后都站到了反对派一边,她们严厉地指责王安石乱了祖宗天下。神宗招架不住,对变法又动摇起来。1076年十月,王安石再次放归,从此再也没有出来任职。后来司马光执政,全部废除新法。王安石在失败中死去。王安石执政时,人人争道是门生;在他死后,人人讳道是门生。王安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名列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诗歌创作在宋代也自树一帜,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