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楚材号称蒙古第一丞相(元代耶律楚材:最被低估的古代宰相)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号湛然居士,又号玉泉老人。金末元初人,在成吉思汗时期任中书令,通天文、晓地理、知历法、能术数、会医卜,并长于释老之学,同时精通书法、弹琴等技艺,可谓博学多才,是继鲜卑诗人元好问之后另一位成就最高的少数民族诗人,是人们公认的元代汉法和文治的先驱。
耶律楚材一生经历朝代兴亡,民族更替,动荡的大形势决定着他没有安逸的生活,他一生都颠簸奔命于再造尧舜辉煌的愿景里。正是这样的乱世使他经历丰富,交游广泛。而乱世恰恰为思想繁荣提供了空间,加之蒙古政权疏于控制人们思想,所以耶律楚材得以广泛吸收前人思想,形成了以儒释道为主体,广纳百家的庞大的思想体系。
耶律楚材是契丹皇族后裔,他是东丹王耶律突欲的八世孙,而耶律突欲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长子,后来因为皇位之争失利而避难中原。耶律突欲的后代世居辽国显位,一直到耶律德元,投降了金朝。耶律德元是耶律楚材的祖父。
耶律楚材的父亲是耶律履,任金国史院修、礼部尚书、平章政事,直至尚书右承,他的文章躬行仁义,得到金世宗的赏识。据称他“通六经百家之书,尤邃易、太玄,至于阴阳方技之说,历象推步之术,无不洞究。善属文,早为时所推”。
耶律楚材母亲杨氏是名士杨昙之女,耶律楚材是生长在一个汉化程度很深的契丹贵族家庭里,他的一生可以分为六个阶段。
(一)童年与青少年时代
耶律楚材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这时正是金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耶律楚材两岁的时候,其父耶律履就去世了。耶律楚材的母亲杨氏独自承担起了耶律楚材启蒙教育的责任。
而杨氏作为名士之女,“挑灯教子哦新句,冷淡生涯乐有余”。耶律楚材从小就勤勉好学,“年十七,书无所不读,为文有作者气”,“及长,博极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下笔为文,若宿构者”。
17岁时,耶律楚材就通过官员的优选考试,被任命为尚书省掾;约24岁时,出任开州同知;约25岁时,出任了燕京行省员外郎。
而与此同时,蒙古政权也迅速崛起: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国;1211年,蒙金战争爆发;1214年,金中都(今北京)被围,1215年,中都陷落。耶律楚材刚刚踏上仕途就遭逢国难,国破家亡,在这样的情况下,耶律楚材皈依了他精神上的导师——万松行秀。
(二)参禅岁月
万松行秀是当时华北佛教界的领袖,颇受金廷重视。耶律楚材拜他为师,他为耶律楚材取法号“湛然居士从源”。耶律楚材在万松行秀门下修习三年(1215—1218),这三年是对耶律楚材一生影响巨大的三年。
这三年的苦修让耶律楚材建立起了自己的人生哲学,他以佛教为本,同时吸收儒家与道家的思想,确立了自己的志向,树立了坚定的信仰,挺过了精神危机。
自此以后,他的信仰终身未变。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他放弃了毫无希望的的金王朝,应诏投奔了充满朝气的蒙古政权,希望得以实现远大抱负。
(三)追随成吉思汗
耶律楚材受到成吉思汗的召见时二十九岁,他于当年三月从燕京启程,随成吉思汗西征。他在西域各地生活将近十年,这段时期他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主要是他在西域时创作了最有代表性的“西域诗”,反映了当地的风情,抒发了个人情感,这些诗歌“代表了其诗歌创作的最高水平,也是元初诗坛中的翘楚”。
同时,他写了很多文章,如《进征西庚午元历表》、《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序》、《辨邪论序》、《糠孽教民十无益论序》等等,反映了他此时的思想,并且在1223年作《西游录》。
(四)重返故乡
1227年冬,耶律楚材受命回到他的家乡燕京“搜索经籍”。从此时起直到1229年窝阔台登基,耶律楚材主要生活在燕京地区,这其间他主要活动有:
第一,完成著作《西游录》,重访亲友。在回燕京的路上,耶律楚材访亲拜友,与友人进行诗歌赠答,留下了大量诗作,由于很多朋友询问起他在西域的见闻,耶律楚材又写了《西游录》一书,于1228年四月成书。这部西行游记是他除《湛然居士文集》外的另一部代表作。该书篇幅虽短,但价值很高。
第二,整顿燕京地区的社会治安。当时全国各地的社会秩序相当混乱,“帝(成吉思汗)自经营西土,未暇定制,州郡长吏,生杀任情,至孥人妻女,取货财,兼土田,燕蓟留后长官石抹咸得卜尤贪暴......”盗贼横行猖狂。耶律楚材对此焦虑万分,为之泣下,主动请求整顿当地治安,严厉执法,处死十六名首恶,迅速稳定燕京社会秩序。
第三,参加“宣圣庙释奠之礼”和“奉迎释迦牟尼遗像行城仪式”。金朝时燕京(中都)设有宣圣庙,按照历朝历代传统,每年都举行祭孔仪式。但蒙元战争摧毁了宣圣庙,为了恢复儒学的地位,此次重建宣圣庙,首次举行祭孔仪式。恰好同一天,燕京还举行了奉迎释迦牟尼遗像行称的仪式,两个仪式同日举行,盛况空前。
(五)辅佐窝阔台窝阔台,即元太宗。
耶律楚材帮助窝阔台在帝位之争中登上了汗位。此后十余年间,他殚思竭虑,苦心经营,推行汉法,为汉文化的推行复做出了很大贡献。
第一、耶律楚材在战争期间尽力保护人才、保护生命,挽救了众多无辜的生命和大批儒生,这些儒生很多都成为日后推行汉法的有生力量。
比如1232年三月蒙古大军进逼汴京,耶律楚材拟定名单向金朝索要“翰林学士赵秉文、衍圣公孔元措等二十七家,及归顺人家属,蒲阿妻子,绣女,弓匠、鹰人又数十人”。并且在耶律楚材的努力劝说下,窝阔台放弃屠城,使汴京军民避免一场浩劫。
第二、恢复尊孔,重振儒学。早在1229年,耶律楚材就赴燕京参加了“宣圣庙释奠之礼”,支持恢复孔教。之后,他又“致书于诸道士大夫之居官守者,各使营葺宣父之故宫”,努力恢复太原、邳州、云内、天山等地的孔庙。
1232年,他又把前金的衍圣公孔元措邀请过来,将他安置在曲阜奉祀孔庙。之后,他又努力促成蒙古政权在1233年和1236年两次重修曲阜孔庙。
第三、创立“燕京编修所”和“平阳经籍所”。耶律楚材创修了这两个文化场所,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了这两个地区的文化出版事业,很多的儒学典籍都在这两地刻印出版,有力推动了儒学的复兴。
第四、策划“戊戌试”。蒙古入主中原以后,科举制度一度被废除,儒生无法参与国家政事,失去了往日的地位。为此,耶律楚材痛心疾首,“君子云亡真我恨,斯文将丧是吾忧”,他在丁酉年(1237)策划考试,由于这次考试在戊戌年正式举行,故史称为“戊戌试”。这次考试保护了大批知识分子,大大改善了他们的处境。
第五、全面负责华北地区的赋税征收工作,建立一套完善的国家赋税征收机构,创建十路课税,确立新的赋税制度。
第六、担任中书省长官。“立中书省,改侍从官名,以耶律楚材为中书令。”
第七、加强中央集权,地方民权、军权、财权三权分立,整编户籍,整顿驿站。
第八、随军南征。窝阔台汗即位后,头等大事便是消灭金朝,作为大汗亲随的他,参加了军事远征。行军途中写下很多歌颂蒙古军队,期盼大一统的诗篇。
(六)愤懑的晚年
窝阔台死后,乃马真后掌握政权,重用西域商人奥都刺合蛮,擅权专横,无视典章,盘剥百姓,与耶律楚材的“以儒治国”的主张冲突,耶律楚材势单力孤,遭到排挤打击,最后是郁郁而终,享年五十五岁。
耶律楚材死后,当时“蒙古诸人哭之如丧其亲戚.....绝音乐者数日。天下士大夫莫不茹泣相吊”汉人士大夫纷纷作诗悼念,而他的政敌仍旧不放过他,“人有谗之者曰:‘公为相二十年,天下供奉,皆入私门。’后使卫士视之,唯名琴数张,金石遗文数百卷而已。”
耶律楚材葬在燕京玉泉东瓮山之南,即今北京市颐和园的万寿山脚下。耶律楚材之死表面上看来和朝纲混乱、奸臣当道有关,然而他的死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是时代冲突所造成的悲剧。
“这个时代刚好是蒙古游牧民族接受汉文化的过渡期,在这个时期免不了发生两种文明的冲突,耶律楚材本身便是这种冲突的牺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