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暴龙,侏罗纪的六大王者?
到底谁才是真正的侏罗纪之王?
说到侏罗世最强大的掠食动物,相信许多朋友第一反应就是异特龙。确实,异特龙是侏罗纪非常出色的杀手。不过,当凶残的异特龙遇到真正的狠角色的时候,也只能抱头鼠窜,而这位狠角色就是侏罗的真正王者,它的名字叫做蛮龙(Torvosaurus)。
野蛮家族
图注:坦氏蛮龙已知部分以及骨骼重建,scottharman绘制
1972年,詹姆斯·詹森(JamesA.Jensen)与肯尼斯·斯塔斯曼(KennethStadtman)在科罗拉多州的干梅萨采石场发现了蛮龙的化石,他们在同一年对化石进行了叙述并且命名了蛮龙。蛮龙的模式种名为坦氏蛮龙(Torvosaurustanneri),属名在希腊文中的意思为“野蛮的蜥蜴”,种名则是纪念耶稣基督末世圣徒教会领袖内森·艾尔登·坦纳(NathanEldonTanner)。蛮龙的正模标包括有肱骨,尺骨和桡骨,其他的标本则是部分头骨,尾椎,耻骨,坐骨及前肢骨骼。这些标本至少属于三只不同的个体,分别是两具成年个体和一具未成年的个体。
图注:格氏蛮龙的部分化石,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蛮龙并不只在北美洲,2006年在葡萄牙也发现了一些蛮龙的化石标本,当时化石被认为也属于蛮龙的模式种。在近年的研究之后古生物学家发现,葡萄牙的蛮龙与北美洲的蛮龙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于是古生物学家在2014年将葡萄牙的蛮龙标本命名为蛮龙属下的新种,称为格氏蛮龙(Torvosaurusgurneyi),种名是为了献给常年活跃于古生物艺术领域的艺术家詹姆斯·格尼尔(JamesGurney)。
图注:艺术家詹姆斯·格尼尔,他的代表作有《恐龙幻想国》,图片来自网络
1992年,在美国的怀俄明州发现了一种非常庞大的肉食恐龙,著名古生物学家罗伯特·巴克(RobertT.Bakker)将其命名为君王艾德玛龙(Edmarkarex),不过现在该物种被认为是坦氏蛮龙的同物异名。
图注:艾德玛龙的复原图,SergeyKrasovskiy绘制
全能杀手
蛮龙属于坚尾龙类下的巨齿龙超科(Megalosauridae),与人类第一个命名的恐龙巨齿龙(Megalosaurus)是近亲。巨齿龙超科的成员较多,如著名的棘龙科,扭椎龙、非洲猎龙等。这个大家族中体形也是参差不齐,最大的体长可以超过15米,较小的成员体长只有4米多。
图注:一些巨齿龙超科的成员,scottharman绘制
蛮龙的体形较大,大部分的标本体长在9-10米之间,不过北美洲的一些标本,如“艾德玛龙”体长可以达到12米,体重超过7吨,足以与一些小个体的暴龙媲美。欧洲的格氏蛮龙(编号ML110),早年估测其头骨长度能达到158厘米,全长可达13米以上,体形比北美的蛮龙还要大。最近的研究表明格氏蛮龙并没有以前估计的那么大,但是体长依然能达到11-12米,在侏罗纪的欧洲可谓是大哥大。总而言之,蛮龙算是肉食恐龙中的大个子哦。
图注:一些大个体的蛮龙标本,图片来自网络
乍一看,蛮龙相貌平平,并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地方。不过仔细观察后便可发现,蛮龙是独一无二的。蛮龙长有一张“马脸”,其头骨较低,侧面看起来有点狭长,其头骨非常坚固。蛮龙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口中巨大无比的牙齿,甚至可以说蛮龙是牙齿比例最大的几种肉食恐龙。蛮龙的牙齿形态介于暴龙和异特龙类之间,既像暴龙那种如同香蕉一般的粗壮牙齿,在牙齿边缘上又有异特龙类那样如同牛排刀一般的锯齿。蛮龙的嘴巴可以张的很大,配合坚实的头骨和强壮的牙齿,可以像暴龙那样粉碎猎物的骨头,捕食较大的恐龙。
图注:蛮龙的牙齿,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图注:蛮龙巨大的头骨,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博物馆中的蛮龙头骨,可见其非常巨大的牙齿。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高脊龙(左)与蛮龙(右)的头骨对比,可见蛮龙的头骨较为坚固,图片来自网络
蛮龙的耻骨较短,因此体腔并不是很高,整个身躯呈桶状。蛮龙尾巴的脉弧较高,可以附着大量的尾部肌肉,其尾部肌肉是为恐龙提供运动能力的关键,强壮的尾部肌肉则说明蛮龙运动能力非常出色,相比其他同体型的肉食恐龙在速度上更具有优势。
图注:蛮龙的骨骼装架,图片来自网络
大型肉食恐龙在不断强化头部攻击能力的同时,总会以弱化前肢的尺寸和抓握能力为代价,这也是为什么暴龙、高脊龙等巨型肉食恐龙前肢短小的原因。蛮龙却是个特例,它不但拥有结实厚重的头骨,还装备了长着三根钩爪的粗壮手臂,尽管其前肢的杀伤力不及嘴巴,但前肢也可以在打斗或猎食中提供更多的辅助。
图注:蛮龙巨大的爪子。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蛮龙的身体强壮,全身都是大杀器,几乎融合了各种大型肉食恐龙的优势,可谓是全能型的进攻型杀手。
侏罗纪的王者
蛮龙生存的年代为距今1.5-至1.48亿年前的晚侏罗世,其在欧洲与北美洲都有分布,两大洲的栖息环境中都有非常丰富的物种资源供蛮龙享用。
北美洲的蛮龙化石均来自著名的莫里森组地层,该地层有许多的知名物种,如蜥脚类的梁龙、腕龙、迷惑龙、雷龙、圆顶龙;具有装甲的剑龙、西龙、迈摩尔甲龙;中小型鸟臀类橡树龙,弯龙;小型兽脚类嗜鸟龙,虚骨龙;大型兽脚类异特龙、食蜥王龙、角鼻龙等等。
图注:莫里森组的主要物种,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北美的蛮龙与果齿龙(Fruitadens),JamesKuether绘制
欧洲的蛮龙标本来自卢连雅扬组(LourinhãFormation)地层,该地层的部分物种与北美洲的莫里森组相同,如异特龙,角鼻龙,橡树龙等。此外,卢连雅扬组地层中还有一些独有的物种,如米拉加亚龙(Miragaia)。如果你看过记录片《恐龙革命》,其中的第二集故事就发生在卢连雅扬组。
图注:米拉加亚龙,DavideBonadonna绘制
蛮龙无疑是侏罗纪的王者,除了一些极其巨大的蜥脚类恐龙之外,它能看到的大部分恐龙都是潜在的食物。尽管异特龙也是出色的杀手,但是平均只有2吨左右的异特龙在4-5吨的普通个体蛮龙面前只能被虐,我们还不考虑蛮龙的巨大个体。蛮龙与侏异特龙之间的关系类似于今天非洲大草原上的狮子和斑鬣狗,它们分别扮演不同层级的捕食者,并有一部分的交集。凡是聪明的异特龙都不会去找蛮龙的麻烦,否则下场就像是《恐龙革命》中的异特龙那样被蛮龙胖揍一顿,满地找牙。
图注:《恐龙革命》中的蛮龙形象,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蛮龙痛扁异特龙,截图出自《恐龙革命》
图注:蛮龙与异特龙拥有明显的体形差距。截图出自《恐龙革命》
虽然异特龙无法和蛮龙抗衡,但是同一时期还是存在其他更加强大的捕食者。食蜥王龙(Saurophaganax),依潘龙(Epanterias)拥有同蛮龙相仿的体形,相比异特龙二者对蛮龙构成威胁更大。蛮龙的装备更加精良,因此在和体形相近的食蜥王龙等巨型食肉恐龙交锋的时候依然处于上风。其实战斗力并不是生存的关键,生存的精髓是在于如何迅速的适应当下的环境,在多变的自然界中找到生命的出路。
图注:食蜥王龙(左)与异特龙(右),JamesKuether绘制
图注:蛮龙复原图,Frank-Lode绘制
蛮龙不是那个走到最后的幸存者,随着侏罗纪的结束,蛮龙的家族也逐渐销声匿迹,它们逐渐被异特龙超科取代。自然就是如此残酷,即使你昨天还是时代的君主,转瞬间也可能会永远埋没在时间的长河中。
参考资料:
1.Hendrickx,C.;Mateus,O.V.(2014).Evans,AlistairRobert,ed."Torvosaurusgurneyin.sp.,theLargestTerrestrialPredatorfromEurope,andaProposedTerminologyoftheMaxillaAnatomyinNonavianTheropods".PLoSONE.9(3):e88905.doi:10.1371/journal.pone.0088905.PMC3943790Freelyaccessible.PMID24598585.
2.Liddell,HenryGeorgeandRobertScott(1980).AGreek-EnglishLexicon(AbridgedEdition).UnitedKingdom:OxfordUniversityPress.ISBN0-19-910207-4.
3.P.M.GaltonandJ.A.Jensen.1979.AnewlargetheropoddinosaurfromtheUpperJurassicofColorado.BrighamYoungUniversityGeologyStudies26(1):1-12
4.Jensen,J.A.,1985,"Uncompahgredinosaurfauna:Apreliminaryreport",GreatBasinNaturalist,45:710-720
5.Britt,B.,1991,"TheropodsofDryMesaQuarry(MorrisonFormation,LateJurassic),Colorado,withemphasisontheosteologyofTorvosaurustanneri",BrighamYoungUniversityGeologyStudies37:1-72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章来源于“小盗龙带你入侵史前世界”微信公众号(ID:raptor1984)《到底谁才是真正的侏罗纪之王?》一文,作者:江氏小盗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