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国际关系格局(二战结束)
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分界点。对二战史的研究不仅吸引了广大学者,同样也吸引了巨量的二战粉和军迷。二战作为一个时代的终结,同时也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开始。而这一新时代的开始,最先发的表现就是国际格局的变化。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什么是国际格局。所谓国际格局,首先指的是国际关系中主要力量所形成的一种结构,这些力量在国际社会中存在着普遍联系,同时也相互制约和竞争,从而形成一种动态的国际结构。因此,要想弄通一个时间段内的国际关系历史,我们首先要弄明白这个时期国际社会的主要力量都有哪些。
举个简单的例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舞台上的主角是美、英、法、意、日五个国家。美国由于没有被战争波及本土,同时大发战争横财,成为了国际力量中的首位。英国则在这次战争中国消耗了三分之一的国家财富,并欠下了美国42亿多美元,从资本主义世界头把交椅跌落下来。法国本土遭受蹂躏最多,但是法国通过战争建立起了欧洲大陆最强大的陆军,战争胜利也基本满足了其肢解德国的要求。意大利在战争中贡献不大,但是损失不小。意大利企图在战后分得奥匈帝国的领土,但是被其他国家所阻拦。日本则完全继承了德国在亚洲-太平洋的权益,通过战争一跃从蕞尔小国成为帝国主义列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又出现了新的力量对比。此时国际舞台的主角变成了美、苏、英、法、中五个战胜国。在这个新的力量对比形成的过程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战争中凭借各自实力完成了军事占领状态的分配,形成了势均力敌的局面,因此也就出现了所谓的“两级格局”。
两极格局最显性的表现则是美苏“冷战”。美苏冷战的原因十分复杂,但是从根本上讲是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长期敌视。从二战结束时的具体情况看,美苏两国对战争结束后一些问题的处理,如对德国的处置涉及的关于战争赔偿、波兰疆界最后划定等问题的处理上,美苏两个阵营形成了尖锐的对立;从意识形态角度出发,美苏两国也形成了尖锐对立。
而最后,冷战最直接的原因则在于斯大林和丘吉尔两人的两次讲话。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在莫斯科选区选民大会上发表讲话,声称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均是由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引发的。斯大林的这次讲话使得西方世界一片哗然。美国人则更是激进地认为,斯大林的这次讲话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宣言”。
丘吉尔的“铁幕演”我们更是再熟悉不过了。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演说,“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这成为了美苏两大阵营冷战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