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作者是谁(《茶花女》沦落风尘女)
同情弱者,也许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情感,人们对可怜的对象会自然而然的心生怜悯,但是一般人的同情是有条件的,就是认为他所同情的对象值得同情。
很少人会无缘无故,无条件的去同情去怜悯那些被人看不起的人,更少人会对妓女这一个群体产生怜悯之心。大多数人眼中,这种人的心灵是肮脏的,道德是败坏的,品行是放荡的。
《茶花女》的作者却愿意从更深的角度去探究这个群体中的女人,从人性的角度去挖掘她们身上的闪光点,披露她们在这个道德虚伪,人情冷漠,残酷无情,金钱至上的社会所遭受的不公正的对待和悲惨命运,对她们胸怀无条件的慈悲怜悯之心。该小说所彰显出来的情感基调是对生命心存敬畏,尊重和宽恕怜悯。
法国小说《茶花女》是小仲马的代表作。法国19世纪阶级矛盾激化,资产阶级的道德败坏,虚伪冷酷,金钱万能,达官贵人们过着穷奢极欲的腐朽生活,无产阶级在贫困潦倒中悲惨挣扎,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诞生了小仲马的《茶花女》。
由于作者本人小仲马是作家大仲马和地位卑下的缝衣女工人的私生女,从小母子就被父亲抛弃,他和母亲相依为命,在贫困和屈辱中度过童年,从小在母亲身上感受到人世间的不公平,女人的不幸,促使他在作品中流露出对生活在社会底层命运悲惨的女性的同情。
玛格丽特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一个十几岁就从穷乡下来到巴黎谋生的姑娘,不幸沦落风尘。由于她容貌气质出众,在当时成了各达官贵人争相追捧的名妓,他们在她身上挥金如土,穷极奢欲,甚至为了得到她不惜倾家荡产。
然而这种表面的光鲜亮丽却填补不了玛格丽特灵魂的极度空虚,虽然她里面仍然存留着一份最初的纯净高洁的品性,但她厌恶却无力摆脱放荡挥霍的罪中生活,只能在这个泥潭里越陷越深,以更加放荡行为去掩盖她日益空虚的内心,混乱的生活也导致她年纪轻轻就身染严重的肺病,直到她遇到小伙子阿尔芒真诚的爱情。
真诚的爱是无条件的,是人们无法用价格来衡量的,阿尔芒对玛格丽特的爱的那样的不管不顾,不可思议议,他无条件的包容和接纳她过去所有的污点和疾病,毫无怨言的守护着她。在阿尔芒真诚的爱的感化下,激活了她对纯洁幸福生活向往的初心,催生了她决心脱离糜烂生活的勇气。
阿尔芒的出现,是在玛格丽特病重时,阿尔芒跟所有在她身上寻欢作乐的人不一样,阿尔芒真心爱她,关心她的身体健康,在阿尔芒的帮助下,玛格丽特渐渐改变过去混乱的生活习惯,身体慢慢好转,他们彼此深深相爱,在一起幸福的生活了一段时间。
尝过爱情甜蜜的玛格丽特,在她下定决心改过自新,想要脱离过去奢侈享受却受人摆布的生活,并着手变卖家产准备和阿尔芒隐居乡下过新生活的时候,阿尔芒的父亲出现了。
这位父亲以慈祥的面孔出现,无情的掐断了这对恋人的爱情。他以阿尔芒的前途和妹妹的幸福为借口,要求玛格丽特离开阿尔芒,他嘴巴并不吝啬对玛格丽特美好品格的赞美,却以道德来绑架玛格丽特,使玛格丽特心服口服的屈服在他无法抗拒的以父爱为名义的权威下,痛苦的离开阿尔芒。
而因为玛格丽特的离开,对父亲所为毫不知情的阿尔芒误会她另有所属,在阿尔芒自私狭隘的猜忌和报复下,加剧了她病情的恶化,最终悲惨去世。
作者通过玛格丽特这段为成全阿尔芒前途 和家人幸福而牺牲自我的描写,高度赞扬了这个在社会中不被当人看待的可怜的女子心灵中美好纯洁的高尚情操,揭露了以阿尔芒父亲为首的上流社会人物道貌岸然,冷酷无情的丑恶面目。
一个社会底层人物的去世,在人们眼中也许连动物都比不上,生活并不因为玛格丽特心底保存着一份难得的纯真而善待她。他们在她身体上榨干了一切可利用的价值后,可以像物品一样随手丢弃。这些人不关心她的生死,只关心她死后,可以从她的财产上能瓜分多少金钱。
对于她的离世,除了成某些人茶余饭后的谈资,没有人会同情她,连她生前形影不离的姐妹在她病重时,看她已经没有利用价值后便转身消失。作
者以他不同的眼光和悲怜的情怀,给这个生命赋予最大的宽恕,怜悯,尊重和敬畏。也使这部作品因此具备了永不褪色的光芒。
每个生命来到这个污秽的世界,都不可避免地被世俗所玷污,没有人有权利对生命进行定罪和审判。就如《圣经》里面,强调人都是罪人,罪人是没有资格审判别人的罪的。
《圣经》里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行淫时被抓的妓女,被送到耶稣面前,要求耶稣判她死罪,要用石头把她打死,而耶稣只说了一句话:“你们当中,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用石头打死她。”众人听了这话,都默默的离开了,只剩下妓女和耶稣在那里,耶稣对妓女说:“没有人定你的罪吗?我也不定你的罪,你起来走吧,以后不要再犯罪了。”
《圣经》中,耶稣是人又是神,他是至高无上的创造者,拥有这个世界的审判权,但他赦免了这个妓女的罪,赐给了她重生的生命。耶稣对这些被人类情欲伤害的灵魂充满了爱和宽恕,还亲自医治这些创伤,包扎他们心灵上的伤口。
读完这部小说,不由得想起中国宋代词人柳永和烟花女子之间的故事,柳永穷困潦倒,风流成性,成天流连烟花场所,但他却拥有一颗与众人不同的怜悯心肠,他给那些沦落的烟花女子们人格上最大的尊重,写了多少流传千古的诗词赞美她们的高尚气节和情操,他死后,这些女子甘愿出资将他埋葬。
作为一个词人柳永,虽然他的风流成性,并不符合现代道德标准,但他内心对社会底层女子起码的尊重和怜悯,使他的人格拥有了超越时代的光芒。
在生死面前,生命都是平等的,每个生命都应该受到敬畏和尊重;罪也是平等的,没有人可以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评判别人。唯有无条件爱和宽恕,可以遮盖一切的罪,唯有怜悯和尊重,可以维护生命的尊严。